2020年9月30日,美团点评去掉 点评 ,正式更名为 美团 。
戏剧性的一幕在2015年就已反向上演。当年,美团与大众点评已经纳于腾讯系麾下,并宣布合并。在向大众征集过合并名称后,双方最终用了 美团点评 ,是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名字。但仅仅5年时间, 点评 就被彻底从名字中去除了。
除名 后不久,还没稳下来的大众点评又被媒体 点名 。
2021年1月11日,财经媒体深燃发布一篇《大众点评变味了?》的文章,文章调查了通过大众点评曝光热度的商家,以及使用大众点评作为消费向导的用户等,发现平台存在不少问题。如网红必吃榜 踩坑 、刷单产业链、恶意差评等。
一系列问题都导致这一以UGC模式运行的平台被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链裹挟,失去了公信力,很多商家表示申诉无门,消费者也开始弃用。
对于此事,大众点评在今日做出回应称,将对商户星级计算规则进行优化。为使商户星级更如实、客观地反映用户的满意度,评价达到10条后才计算星级,星级计算将更加注重用户发布评价的真实性和对其它用户的帮助。
根据大众点评发布的公告,此次星级计算规则优化主要在两方面,第一,精选评价达到10条后计算星级;第二,更加注重用户发布评价的真实性和对其它用户的帮助。
公告还强调,星级计算规则秉承对所有商户一视同仁的原则,与商户是否与平台合作无关,合作商户中的数十万商户也在调整之列,与平台的营销产品也无任何关系。同时,对恶意差评和网络黑灰产业进行打击。
虽然大众点评的公告 诚意满满 ,但整改措施或许治标不治本。
首先,作为UGC平台,内容生产只有在保证相对独立的条件下才有价值,而目前的内容生产与商家存在的利益关系依然没有割裂。评价达到10条只是增加了评价的成本,仍具有可行性,且无法真正保证客观。商家买好评刷单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解决。
另外,除了打击虚假刷单的黑灰色产业,商家面临的恶意差评,大V话语权较大等问题,只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对于系统无法识别的恶意评价,申诉受理仍然成为新小商家面临的一座大山。
最后,究其本质,正如《大众点评变味了?》所说,美团和大众点评还不能完美融合在一起,除却无法控制的极端评价,二者融为一体后,大众点评基本是从美团下单,双方就有着很强的利益关系,一旦有了利益牵扯,大众点评的初衷就变了。
当然,大众点评与美团的融合也并不见得十分和谐。在双方合并的5年里,前者逐渐被边缘化,即便美团的到店、酒店及旅游等很大一部分盈利业务被大众点评占据,但从改名来看,美团有进一步吃下它的势头。
在日积月累却难以解决的问题上,大众点评的风评也一日不如一日。从 除名 到 点名 ,拿着 独立运营 名号的大众点评,还没有成为 美团单车 的摩拜混得好。美团充分利用了大众点评的市场价值,但它的流量和公信力却在一点一点被消耗。
与之相比,阿里扶持的口碑却在沉寂几年后奋力直追。
口碑之于阿里,正如大众点评之于美团。口碑2006年被阿里巴巴以5000万美元并购,但因美团在阿里当红而被遗弃多年。后来,美团迅速发展,脱离阿里控制转投腾讯,阿里在收购饿了么之后,口碑被重新启用,二者合并,成为与美团点评抗衡的业务。
如今,成为弃子的口碑借力饿了么重回市场,与美团齐名的大众点评却已无昔日盛况。
不过,瘦死的骆驼总比马大,何况大众点评仍然有无可替代的市场价值。为消费者提供评价渠道这一业务本身不会消失,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众点评后来的路将会更加艰难。它所面临的不只是运营管理被推上风口浪尖,还有可能被业务整合,以及口碑、小红书等种草平台虎视眈眈。
毫无疑问,大众点评对美团来说一定是有价值的,也正是有了大众点评加码,美团才能在5年内加速发展,稳坐本地生活巨头的宝座。因此,美团不可能轻易放弃大众点评。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下,大众点评已经开始出现疲软。
不论是找回 点评 初心,还是对模式进行彻底整改,大众点评都该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