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里有一种生物,叫寄居蟹。
它常常寄居在别人的壳里,要么吃掉对方把壳占为己有,要么与壳的主人共生。似乎得到了并不坚硬的壳,就能得到所有的安全感。
因为拥有了寄身之所,寄居蟹也增加了本来没有的沉重,当面临天敌时,反而会因沉重的壳而跑不快,或是因为目标太大,最先被天敌发现。
在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就是那些被寄居的宿主。
近日,一篇名为《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蹿上热搜,这篇文章是12月14号发布在名为 漂移神父 公众号上的推文,12月16日,推文已经突破了10万阅读。目前,微博上的阅读数显示33万+。
这篇文章记录了作者在美团上点外卖的经历。根据作者的表述,在美团外卖上,同一家外卖,同一个配送位置,同一个下单时间节点,开通会员后,配送费比非会员高出一倍(非会员2元,会员4元或6元)。作者多次与美团方面沟通处理,但无法得到令其满意的解释。
相关话题被热议后,美团方面做出回应称,文中提到的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平台通过与用户进一步确认,是由于软件存在定位缓存,错误地使用了用户上一次的历史定位,与用户实际位置产生了偏差,导致了配送费预估不准。
美团外卖表示,在实际下单时,平台会按照真实配送地址准确计算,不受影响,并就定位缓存问题导致配送费预估不准对用户诚恳道歉。
随后,在微博上,有商家和消费者证实了美团 配送费未变 的说法,但也有消费者表示,文中作者所说的情况的确出现过,且不断有商家和消费者曝光美团及其它互联网平台的 杀熟 行为。
事件舆论持续发酵,我们能从这一事件看到的是,不论美团的回应是不是借口,都不可否认,包括美团在内的各大平台的确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
在电商零售、外卖、网约车、旅游等几乎被几大巨头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平台上,一旦取得消费者信任,为消费者培养了使用这一平台的习惯之后,就开始以各种 噱头 进行 大数据杀熟 。
平台根据消费者使用和浏览的数据构建用户画像,用户画像除了能揭示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喜好、生活状况、经济实力外,也能根据消费情况为推算出一个 合适 的价格。这个价格既能够保证平台利益最大化,也不会突破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与购买能力,如果不仔细分辨,几乎无法察觉。
在此基础上,平台推出的满减活动、会员权益,以及各式各样的玩法,则是对 杀熟 行为进行的精心 包装 。当然,并非所有活动都是在欺瞒消费者,但如此复杂的层层包裹,普通人几乎不可能辨别孰好孰坏。
而这些精致包装除了掩盖 杀熟 行为外, 真心实意 的优惠皆来源于贴钱搞竞争,争夺市场份额。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美团一个平台的市场份额就达到67.3%,剩下的则被另一巨头阿里旗下的饿了么包揽,达26.9%。
实际上,在饿了么被阿里收购之前,后进入外卖行业的美团凭借其资本后盾,已经有了碾压饿了么之势,如果不投靠阿里,饿了么是否能够存活下来就很难说了。
同样的故事也在共享单车领域上演,小黄车ofo拒绝多家互联网巨头收购,最终,投靠美团的竞争对手摩拜活了下来。其他视频领域、音乐领域等,最终活下来的要么是头部玩家自己开发的平台,要么是被他们收购的平台。而这些平台,也在分得资本市场一杯羹后,割起了用户的韭菜。
在未来,如今大热的直播带货和社区团购领域不知会鹿死谁手,但可以肯定的是,以目前的情形发展,它们将成为下一个 杀熟 现场。一个领域的整合与统一,不是更完善的服务,而是让消费者失去了该有的权益。
如同寄居蟹一样,平台最初争抢市场时,会小心翼翼维护用户,推出大力度优惠补贴,到用户已经习惯它们的存在,甚至双方已经形成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后, 杀熟 就不可避免了。
但是,寄居蟹们得到宿主的依赖后,也背上了更大的 壳 。从根本上来说,平台对某一领域的垄断并不利于自身进步,而因为其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也随时会暴露在相关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之下。
大数据时代,数据主宰了一切隐忧,消费者的生活已经与平台和数据融为一体,如何共生,才是平台在争夺市场份额的 壳 里应该放在首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