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附近有一个“小蓝单车”维修点,上百辆待修车辆一字排开,甚为壮观。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只剩下零星的几辆破损的车子。
难不成“小蓝单车”倒闭了?这是笔者最先闪过的一个想法。果不其然,11月15日,有“小蓝单车”员工在某职场社交平台发布消息称,“小蓝单车”宣布解散,员工工资继续拖欠至2018年2月10日。与此同时,有报道称,“小蓝单车”公司内部已经人去楼空,仅剩部分技术人员,且现场有3家供应商负责人在等待。
共享单车是移动互联网和租赁自行车融合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是分享经济的典型业态。曾经在一夜之间,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占据了城市街头。有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共享单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8.75亿元,环比增长313.5%,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从总体趋势来看,全国多个中大型城市共享单车保有量达到较高水平,市场增速将逐步放缓。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将达102.8亿元,增长率为735.8%。用户规模在2017年将突破2亿人。
不过,在经过前三个季度的充分竞争,共享单车的整体行业增长有所放缓,并呈现出几家欢喜几家忧的局面:中小品牌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缩小乃至退场,而ofo与摩拜的两强格局开始分化。
中国知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最新发布的《2017年Q3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共享单车行业活跃用户规模整体新增至3436万,环比增长7.7%,增长有所放缓,多个小平台面临生存困境。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第三季度行业用户规模复合增长率仅为1.4%。这表明整体新增活跃用户中的新用户占比较低。业界分析认为,这或与一线城市共享单车投放量、市场趋于饱和有关,二三线乃至四线城市正成为更大潜力的增量市场。
笔者认为,“共享单车”的出现,确实方便了大家的“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规范发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年8月份,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要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统筹发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推进公共租赁自行车与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融合发展,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城市出行服务系统”等十六条意见。
其实,不光是“共享单车”,像“共享充电宝”“共享医疗”等也是如此。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11月15日表示,未来几年,我国的共享经济将继续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预计到今年底,我国共享经济交易规模将达到4.5万亿元。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在进一步取消和放宽资源提供者市场准入条件限制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平台企业垄断行为的监管和规范,引导共享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所幸,共享经济领域野蛮滋生的“虚火”正逐渐平息。比如,共享单车领域曾一度出现二十余家企业逐鹿厮杀的局面如今随着市场份额固化,一些资金链较短、产品设计存在缺陷的企业正逐渐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