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们已经盯上了O2O到家服务。
4月23日,刘强东的内部讲话重点提到了京东到家;前一日,原荣耀总裁、华为高管刘江峰 到中流击水 ,创立Dmall,从超市入手,以日常消费品和生鲜产品作为突破口,正式进军O2O生活服务平台;而前不久联姻的58和赶集,也正转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亿欧网联合创始人黄渊普认为,来自细分市场众多O2O创业者的潜在威胁,让58和赶集的合并成为可能。
到家服务类的O2O创业者,都在面临着来自巨头的 平台黑洞 效应,如何在自身资源和用户都还不具备足够势能的时候,有效避免卷入这个黑洞,成为该领域每一个创业者躲不开的议题。
巨头环伺
中国的巨头们习惯于利用海量用户和流量的优势进行平台性扩张。
京东
4月23日,刘强东在其内部讲话中提出了京东O2O未来发展的3P战略,包括满足多场景需求的品质产品(Product),最低的价格(Price)以及个性化的服务(Personalized Service)。
作为京东2015年重点打造的O2O生活服务平台, 京东到家 被刘强东寄予厚望,这一主色调为绿色的APP中,目前提供超市、外卖、鲜花三大块的到家项目,基于移动端定位实现2小时内快速送达。
美团
而在同一天,美团也宣布推出上门服务开放平台,美团作为流量入口,接入家政、美业、汽车洗护等品类上门服务提供商,为其提供后端系统服务。在美团的客户端中,上门已经成为一级频道入口,合作伙伴包括嘟嘟美甲、e家洁、云家政、赶集易洗车等。
大众点评
主打吃喝玩乐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大众点评,在生活服务领域也早有布局,丽人、洗衣、维修、汽车保养等几十个品类,几乎涵盖了生活中所有的服务。
58和赶集
相比较拥有丰富的交易额和营业额的美团和大众点评,仅有广告营收在帐的58和赶集,尽管坐拥平台类移动生活类APP高达74%的市场份额,却苦于没有交易数据。因此二者在合并之后,在分类信息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已定,下一步将会发力生活服务O2O平台。
就在4月21日,58到家CEO陈小华宣布了2.0版本的新方向 平台化,将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共享给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不排斥与现有的垂直品类竞争对手合作,打造一站式的到家服务解决方案。
并且,在58同城、赶集网、腾讯的合力支持下,每年投入超过5000万美元,支持接入平台的第三方服务。 陈小华补充道。
360
而360也加入了战局,其手机助手借发布《2015年Q1中国手机应用行业趋势绿皮书》,侧面宣告其加入O2O平台之战的决心,360将其定义为连接手机和线下服务的工具,一个网页即可完成所有功能操作,首批合作伙伴包括阿姨帮、功夫熊、养车点点等。
小玩家的钱景
巨头纷纷打造O2O到家服务平台,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个创业星系已经遍布各种黑洞。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小玩家们只能被卷入黑洞,无法与平台拼流量,小玩家们依然拥有 钱 景。
在这里,笔者粗略得将O2O到家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上门服务到家,一类是实物配送到家。
保护和维护好手艺人
对于一众以手艺人为核心的上门服务玩家,包括三美师(美甲、美容、美发)、推拿师、厨师等,最重要的就是做足手艺人。
对于这批玩家而言,手艺人是与客户直接接触的服务命脉。很多用户第一次或抱着尝鲜心态或领了现金券等体验这类上门服务,手艺人的手艺和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体验某上门推拿服务时,推拿师告诉笔者,之所以从连锁的传统门店跳槽到该推拿平台,有三个原因:一是该平台没有传统门店买卡的强制要求;二是该平台提供给推拿师的提成高达80%,平台只收20%;三是自己在该平台的工作更加自由,一天接三单就可以达到以往的收入水平,而其他的时间都属于自己。
去中介化增加了手艺人的收入,同时也降低了用户的消费,而如何进一步提高性价比将是创业者需要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所以在手艺人选拔和培训方面,通过严格的选拔流程选出合格的手艺人,给予其专业的服务课程培训以提高服务质量,使其在触达用户实现手艺和服务的双倍质量。
而对于手艺人自身,提供付出与回报的薪酬机制和评价机制,产生 明星手艺人 的激励效应,并给予足够的安全保证。目前不少手艺人都拥有公司提供的手机,可以一键警报,帮助手艺人在出现危险时可及时通知附近公司工作人员。
小众高频的细分市场
服务配送以人为核心,而实物配送这块的到家服务,小众高频的创业项目更容易成功。在京东等纷纷试水超市、生鲜配送之时,创业者如果要想从必需的大众消费品切,难度系数极大。无论是资源还是配送团队,势能上都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宜从重度的垂直细分市场做深做透。
何谓小众高频市场,举个例子,比如会使用代驾服务的用户一般是爱喝酒、有车的男性,这一人群实际上占比并不大,基本属于小众,但他们使用代驾服务的频率非常高。再比如全上海有喝星巴克习惯的人并不多,但他们喝的频率相当高。
O2O自2014年一路火爆得不行,继懒人经济兴起之后,各种到家的生活服务类O2O项目更是让创业者看到了巨大的蓝海。但 前浪死在沙滩上 ,盘点O2O项目死亡的文章屡见不鲜,在巨头已纷纷环伺的O2O到家服务领域,创业者如何找准切入点,迅速聚集目标受众人群和品牌势能,是首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