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徐汇区一商业广场内,出现一组公用洗衣机,被媒体解读为洗衣机也开始进入“共享时代”。该公用洗衣机分为洗衣机和烘干机两种,其中18KG容量的洗衣机价格为40元/桶,8KG容量的洗衣机为20元/桶;18KG容量的烘干机为10元/15分钟。市民可选择现金支付,也可以选择微信及支付宝支付。
当前,中国的共享经济几乎无处不在:汽车、自行车、雨伞、篮球和充电宝等,而共享洗衣机、共享冰箱、共享电视等新事物的出现,也宣告共享风吹到了家电行业。
家电行业刮起“共享风”
据人民网家电频道了解,最早的“共享家电”可以回溯到各大高校的投币式洗衣机,而随着投币洗衣机无法满足全国近2500万在校大学生的洗衣需求时,自2015年开始,美的智能洗衣房“美美洗”、 海尔集团旗下“海尔洗衣”开始进入各大高校,创维集团的“轻客共享洗衣”项目也从工厂、社区加速推进到校园市场。
而在国外也能看到“共享家电”的影子。2015年,西班牙的一个小城市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享冰箱”。如今,食物银行已遍及欧洲的13个国家,总数达157家,而“共享冰箱”分享食物计划也从西班牙传至各个欧洲国家:在德国,食品机构还特意组织志愿者多渠道收集食物资源;在美国,星巴克做过一个“FoodShare“计划,全国7600家的星巴克将把所有未售出的速食品捐赠于美国的食物银行。
共享家电商业模式存争议
对于家电共享化的尝试,有的业内人士表示赞同:随着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和APP生态系统等基本条件的具备,让一切共享成为可能,而这种可能也会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方便。而家电先天具有“共享”的基因,由于单次投入成本高、占地方、使用频率低,并不是所有家庭都会把一应家电备齐,这也就给“共享”创造了可能。
也有不少人仍然认为家电共享化其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并且评论称,家电相比单车、汽车而言更加私有化的特性让其无法真正实现相关资源的共享。如共享资源的损坏应该如何赔偿、提供的服务如果无法保证其质量应该向哪方面追责、在第三方平台上交流的用户其信息安全应该如何保障等。
以共享洗衣机为例:产品容量大且配置专业的烘干机,居民可将家中不便清洗晾晒的大件衣物,如窗帘、棉衣、羽绒服等拿来清洗烘干。不过虽然公共洗衣机吸引了不少居民的兴趣,但观察的多、使用的少。大部分居民表示,并不打算使用公共洗衣机,一是把衣服运来麻烦,二是很多人共同使用,卫生状况无法保证。
专家建言:共享家电要解决用户痛点
对于共享家电这种模式,家电行业专家张彦斌指出,现阶段共享家电的出现还主要是以培养市场消费理念为主,概念大于实际意义。
在张彦斌看来,尽管许多年轻消费群体容易接受这种消费模式,但若要形成商业模式,就要找到需求的痛点,比如共享单车有一个交通的最后一公里的痛点,而大多数家电品找不到这样一个需求的痛点,也就是找不到让大家为之心甘情愿掏钱的理由,难以形成商业模式。
当然,对家电行业,特别是白电产品来说,探索“共享”无疑是一种创新模式,面对共享经济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家电企业自然想借此风口突破发展瓶颈,但是如何真正抓住用户的痛点,并用共享经济的模式去解决这些痛点,是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和深度调研的问题,万万不可为了吸引眼球而“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