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马云在世界浙商高峰论坛上说,制造业将遭到巨大冲击,不亚于传统零售业面临的互联网冲击。
他开出的新制造药方是“C2B”、“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定制”。
未来真的那么清晰?
看看制伞业。今年2月,“中国伞都”晋江,组装雨伞伞杆(中棒)的自动化设备研发成功,进入试用阶段,被赞誉为“制伞界革命”。
这个存在了3500年的简单行当,如今,才勉强实现了自动化组装,还不彻底。
至于智能制造、工业4.0,柔性化,这些性感的名词,对制造业来说,简直是无字天书。
01、伞业革命:伞杆组装可以自动化了
“我们这么个小项目,竟然被晋江市委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里。”张旭生是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他所在的研发团队,在福建晋江东石镇刚推出了组装伞杆的自动化设备。
晋江被称为伞都。按当地人说法,全世界3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打的是东石伞。
和“伞乡”杭州萧山、“伞城”浙江上虞并列,三地占据了国内雨伞20亿把年产量的大头。
对晋江东石镇来说,制伞这事,让他们又爱又恨。
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制伞有上百道工序,产业发展30多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65万平方的小镇上,有200多家伞业企业,镇区挂满伞类广告,当地甚至有条路叫“伞都大道”。
依然是因为劳动密集型,尤其是伞柄组装、中棒组装、伞骨组装、伞面组装等环节,不得不依靠人工操作。但自2008年以来,工人工资按20%持续增长。成本高昂,行业面临生存压力。
张旭生所说的小项目,在人力成本占比最高的伞杆生产环节,能取代10个熟练工人,可节省80%的用工量。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郭朝晖觉得,这种设备算是工业3.0的水平。
“雨伞种类繁多,我们开发的组装设备,仅针对其中一种规格雨伞伞杆组装。在晋江东石镇,这种设备需求量预计在80台以上。”张旭生说,该设备入选了当地智能制造的示范项目。
业内人士杨锋表示,这最多算是机器换人向前迈进了一步,离自动化还差一大截。就算实现了生产自动化,也只是智能制造复杂系统中,基础的不能再基础的一个环节而已。
事实上,大家不仅没摸索清楚,连智能制造是什么都说不清。
杨锋说,现在学界和政府的说法并不一致。
郭朝晖也表示,没有准确的定义,一般描述是“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制造业上的深度融合”。
张旭生也清楚,他们研制的自动化组装设备,离真正的智能制造还很远。对于当地政府的“过于热情”,他很吃惊。
这种“热情”,其实是行业和政府对自动化迫切需求的缩影。
02、变革背后,是被高成本逼的
晋江东石镇的制伞产业,是承接了德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产业转移的结果。
原本就是“过继”来的薄利产业,过了30年,平均利润率从没超出过10个点。虽然尝试了贴牌生产,自主品牌、转移到东南亚生产等方式,但成本越来越高。
“大部分企业,没有标准化的概念,同一型号的零部件生产出来差异很大。上游生产的零部件不符合标准,下游组装时手工拧一下、敲两下,就算合格品了。很粗糙。”张旭生说,零部件问题,是整个产业不标准的缩影。
“制伞产业即使部分环节转移到东南亚,降低了用人成本,但配套产业链还在晋江,算上物流费,整体成本还是难降低。”逼到这种地步,制伞企业不得不“革自己的命”,自动化改造就成必然选择。
人口红利所剩无几,生产成本猛涨,中国制造业早已失去廉价的优势。
可以转移部分业务,但不可能彻底转移掉。既没有新的国家接得住,中国也无法忍受产业空心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