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外通报P2P网贷纠纷案件的审理情况。截至12月中旬,2017年辖区内已收案近1.5万件,为三年来高峰水平。
整体来看,从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三中院及辖区法院共受理P2P网络借贷纠纷案件2万余件,以一审案件为主。其中,2015年,三中院辖区收案仅有二三十件,自2016年起开始集中爆发,当年收案数为0.5万件左右。到2017年达到高峰,截至12月中旬,2017年已收案近1.5万件。
在收结案方面,P2P网络借贷纠纷案呈现出集中爆发趋势、案由主要为借款合同纠纷、判决结案比例较高三大特征。
此外,P2P网络借贷纠纷案件的标的额相对较小,尤其是自然人作为借款人,案件标的额基本都在30万元以下,多数案件标的额在10万元以下,还有很多案件标的额仅为一两千元。
网贷诉讼案件爆发,一方面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放大了债务人违约风险。目前,多数网贷平台并不将用户还款情况纳入征信系统,无法对借款人产生信用制约、同时,平台对借款人的融资信息、资信情况、履约能力等都缺乏必要的审核与监督手段,这也为借款人提供虚假信息甚至诈骗留出了空间。
另一方面,监管在网贷监管方面的相关条文滞后,也是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以北京地区为例,今年7月7日,北京市金融局才下发了《北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称会将网贷机构基本信息向社会公示,公示期限为15个工作日,并对涉嫌违反《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的情况进行核实。
此外,由于网贷线上交易的特性,也对监管审理造成一定难度。由于线上交易的出借人和借款人并不见面,信息仅靠平台审查和披露,一旦进入诉讼,送达非常困难,加上涉案金额较小,当事人也怠于出庭,导致案件调解率低。且开庭信息和一审判决均通过公告送达,当事人很难直接获取,案件的上诉率低。
目前看来,这些难题都需要监管方面解决,监管收紧是趋势,而最好的办法或是在监管持续收紧的同时,多项政策并举,多头解决难题,以尽快规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