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是创业的标杆,近期硅谷科技巨头的不断收购交易,垄断性质越来越凸显,这就像曾经的电子硬件创业,巨头的垄断性地位让小公司更难做大,《VOX》刊文指出互联网创业的黄金时代要结束了,继电子硬件、软件、移动互联网之后,下一个巨头有可能出现在互联网之外的领域。
硅谷是这样一个地方:几个家伙呆在车库或者寝室就可以鼓捣出改变世界的企业。1970年代出现了苹果和微软,1980年代出现了AOL,1990年代出现了亚马逊、雅虎、谷歌,2000年代出现了Facebook。
然而到了2010年代,创业有干枯的迹象。当然,大家还是在创业。上一家真正成功的大型科技创业公司是Facebook,它已经13岁了。
到去年截止,Uber似乎注定会成为硅谷新的科技巨头。然而Uber CEO因为不讨人喜欢辞职,公司的未来陷入不确定状态。在过去十年里,还有一些其它的科技公司成立,但是无法达到相同的等级。Airbnb是美国估值第二高的创业公司,仅次于Uber,价值310亿美元,相当于Facebook估值的7%。其它一些企业估值更低,比如Snap、Square、Slack。
到底怎么了?在硅谷的一些科技高管和创业投资者,也许会告诉你答案。
硅谷公司Social Capital的一名投资者Jay Zaveri说:“当我们回看1990年代的谷歌和亚马逊,感觉有点像哥伦布、达伽马第一次出航离开葡萄牙。”
Zaveri认为,早期的互联网先锋摘到了容易摘到的果子,占据了一些利润丰厚的业务,比如搜索、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当后来者进入时,比如 Pinterest、Blue Apron 进入时,能分到的东西少了。
其它一些人告诉我说原因不只如此。有些东西会威胁科技巨头的统治地位,今天的科技巨头预测威胁更厉害了,能够抢先发难。怎么做到的?它们积极向新市场扩张,当潜在竞争对手相对较小时就收购它们。一些批评人士指出,控制互联网基础设备的关键部分,在这方面巨头们做得更好了,它们封锁了道路,早期互联网企业需要通过这些道路走向大众市场。
原本科技产业活跃多变,现在变得更像传统寡头了,市场由一些大企业统治,它们站在产业的顶峰,位置似乎越来越稳固了。
科技巨头早早收购、经常收购
在科技大变革来临时,DEC、Sun Microsystems、AOL和雅虎纷纷倒下,它们曾经风光一时,这些故事硅谷的每一个人都知道。风投家Phin Barnes告诉我,今天的科技巨头对自己的错误深入研究,不想再犯同样的错。
Barnes还认为,今天科技巨头(Facebook、亚马逊、谷歌、微软)的管理团队对存在风险的理解更好了。
以Facebook为例,智能手机推出时它迎来大考。Facebook最开始是以桌面网站崛起的,当行业向移动设备转移时,Facebook很可能就会成为平庸之辈,正如雅虎一样。但是扎克伯格清楚意识到触摸屏移动设备的重大意义,他要求工程师开发移动App,并将这件事当成公司的优先大事。
扎克伯格所走的路跟谷歌是一样的。2006年,谷歌花了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这个网站当时正在崛起,成为互联网最流行的终点站。还有一件事更重要,2005年谷歌收购了当时无人知晓的移动软件公司Android,最终为谷歌的智能操作系统奠定根基,成为统治者。
事实证明,这些收购意义重大。排行显示在Facebook之后WhatsApp和YouTube是互联网最大的社交网络。如果将中国网站排除,接下来就是Instagram。如果这些企业都保持独立,它们轻易就能威胁大型竞争对手,比谷歌、Facebook。可惜,现在它们都成为了谷歌、Facebook帝国的一部分。
亚马逊也采取了相似的策略。2009年,亚马逊收购了网络鞋店Zappos,第二年又收购了Quidsi,它是Diapers.com的母公司,这是一个流行的、面向新手父母的网站。
保持独立的科技公司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并非每一家科技创业公司都接受了巨头的收购要约。例如,2013年扎克伯格向Snapchat开价30亿美元,Snapchat CEO Evan Spiegel拒绝接受支票,2017年让公司IPO,公司更名叫作Snap。
为了回应对手,Facebook复制Snapchat的许多功能。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去年抄袭Snapchat流行的故事功能Story,不到6个月,Instagram自己的故事用户比Snapchat还要多。
不只如此,Instagram还抄袭了Snapchat的“lenses”,它可以让用户拍出古怪的照片,比如在自拍照中将耳朵变成兔子耳,或者是狗耳朵。因为投资者担心Instagram的压力,所以Snap股价下滑。
Yelp CEO Jeremy Stoppelman 拒绝了谷歌、雅虎的收购,2012年让公司上市。谷歌为了反击挑战者,推出了自己的本地评论服务。按照 Jeremy Stoppelman 的说法,谷歌利用搜索市场的垄断地位为自己的本地评论产品谋取不公平竞争优势。
6月份,Stoppleman接受采访时表示:“谷歌开始对分布进行操纵,开始掩埋有机搜索结果。”Yelp页面在谷歌搜索结果中的位置下降,吸引新用户更困难了。Yelp还是很流行的,在美国完全可以保持繁荣,不过Stoppelman认为谷歌的行为妨碍了Yelp在国外扩张。
因为竞争激烈,独立创业公司可能会选择卖身。Diapers.com 母公司 Quidsi 最开始拒绝了亚马逊的提议。为了反击,亚马逊大幅下调尿布的价格。
《商业周刊》记者Brad Stone写道:“当时Quidsi高管将一些因素考虑进去,比如他们所知道的运费、宝洁工厂的批发价,然后计算出亚马逊的亏损额度,3个月亚马逊在尿布上亏损1亿美元。”Quidsi是VC支持的创业公司,它无法承受这么大的亏损,于是公司在2010年卖身给亚马逊。
现代消费科技创业公司需要庞大的战争基金
典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比如雅虎、eBay、谷歌、Facebook)可以用很少的钱启动,几年内就可以盈利。
Floodgate的一名投资者Mike Maples说:“创办Facebook时扎克伯格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一般人创业会面临很大的压力,扎克伯格却很轻松,他可以慢慢摆弄自己的创意。”
2004年扎克伯格成立Facebook,当时运营网站不需要多少钱,即使网站有100万用户也不需要多少钱。这样一来扎克伯格很快就可以盈利,Facebook继续增长,网站的利润越来越高,这样公司就有足够的钱收购新企业。
现在情况不同了。
当投资者意识到它可以成为利润极高的统治级科技公司,他们就会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确保自己的创业公司能够统治市场。比较讽刺的是,这样做会导致市场上的每一家企业更难盈利。
驾乘分享市场正是这样的,Uber与Lyft打了很多年的价格战,Uber烧掉了几十亿美元,较小的竞争对手也损失了几亿美元。食品配送行业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企业花了很多钱吸引客户。
另一个变化在于:老牌科技公司对平台的控制力越来越强,而创业公司要通过平台接触用户。
Yelp的Stoppelman说:“‘将你的邮件地址告诉我,我会发邮件邀请你的朋友来Facebook。’Facebook正是靠这种方法成长起来的。Facebook允许别人在自己的平台干同样的事吗?肯定不行。它们会说:‘每安装一次给我4美元,我们每一次会帮你夺取一名用户,让你在整个过程中赚到许多钱。’”
虽然构建线上服务的技术成本更便宜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便宜,但是要将App或者服务放到潜在用户面前,企业必须花许多钱打广告。最终,这些钱大多数流向了谷歌、Facebook。
创新的属性正在改变
这些批评的确是事实,但是不要夸大它。虽然现代创业公司面临很多的挑战,但是如果创业公司拥有真正革命性的大众产品,无疑会找到办法接触客户。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新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崛起,可能是因为建立庞大而利润可观的线上服务机会有限。
几个月前,Juicero为网络带来许多乐趣,这是一家创业公司,销售高价榨汁机。事实上,这种设备适合超级富豪使用,它居然能够融到资金,这说明投资者找到对大众很有吸引力的产品。
Juicero只是一个极限案例。再看看最近的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它们的产品更主流,比如Snap、Square和Pinterest,尽管如此,在成立最初的几年里,它们的革命性还没有苹果、亚马逊、谷歌那么明显。
这种事情之前也曾出现过。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半导体制造产业曾经出现过创新大爆炸。最终市场暗淡下来,只剩下一些大企业,比如英特尔、三星、高通,它们统治市场。但是硅谷的创新并没有止步,只是关注的方向不再是硅芯片。
到了1980年代,一些出色的公司成立,比如微软、Adobe、Intuit,它们为PC开发软件。这些公司现在还在赚钱,赚得还很多,连英特尔也在赚钱,只是对于桌面PC软件创业公司而言,成长的空间有限。
App与线上服务也会触及同样的转折点。在网络浏览器、智能手机上能做的事情也许只有那么多,可能谷歌、Facebook、Snap已经“锁定”了最重要的市场。
当然,这并不是说创新就会止步。只是创新与我们过去20年看到的大不相同了。
例如特斯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家典型的硅谷企业。公司设在Palo Alto,招募了许多程序员,设计了许多东西,比如触摸屏界面、自动驾驶软件。
从另一个角度看,特斯拉又与硅谷企业不同。苹果在中国制造iPhone,特斯拉在加州Fremont运营汽车工厂。Uber和Airbnb自己不想要汽车和房子,特斯拉花了几十亿美元建造电池厂。
即使谷歌、Facebook、亚马逊继续统治线上服务,也并不意味着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它们会继续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导者。创新可能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比如电动汽车、送货无人机,而不是智能手机App。硅谷、互联网、创新是一体的,可以互换,我们早就习惯了,不过下一轮创新似乎与我们过去看到的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