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称“AI”)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中的语音识别,和李世石对弈的谷歌AlphaGo,这些发展正在促使人们思考关于AI的一系列问题:AI是否已经超越人类?对人类到底是祸是福?会不会像科幻小说和电影里描述的那样,威胁人类的生存?
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最近发布了一份长达50页的报告,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考角度。
在这份报告中,作者罗伯特·阿特金森对当下关于AI的五大误解进行了梳理和批驳,并对决策者提出了建议:不仅不能阻碍AI创新,更要积极支持对它的进一步研发和使用。
AI会令大量工作消失吗?
解答:和过去涌现的技术一样,AI将会温和地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不会对整体就业岗位数量或失业率产生影响。
许多人认为,AI将会推动生产率爆发式增长,以令经济难以承受的速度“消灭”就业岗位,催生一个没有工作的下层阶级,这个阶级将被一个所谓“机器拥有者”的精英阶级所统治。
事实上,AI会让就业岗位消失的观点有两大谬误。首先,这一观点大大高估了AI替代人类的能力。技术或AI取代人类的大量工作岗位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从根本上来说,AI只是“狭义AI”,其设计初衷只是将特定的某一件事做好而已。所以,AI并不会导致就业岗位消失,反而能增加产出、提高质量、推动创新。而且,如果一家公司的工作岗位数量因效率提升而减少,那么,下降的工资成本可以转变成更低的产品价格或更高的工资水平,因此会有更多资金流入社会,这部分资金完全可以用来创造就业。
AI会让人类变得愚蠢吗?
解答:AI将帮助人类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一些担心认为,AI将使人类过分依赖机器,并因此失去我们原本拥有的一些技能。这种情况下,如果机器偶尔出了错,人类夺回控制权的希望也会变得渺茫。可以确定的是,如果AI能够处理人类的日常任务,那么人类的一些技能确实会变得不那么必要,比如说,汽车的出现让大多数人都不再需要学会骑马,所以,AI正在为我们打开一个新技能时代。
AI会夺去我们的隐私吗?
解答:AI不会对隐私有影响,因为大部分信息行为都是受到法律约束的。
AI系统有能力,也有需要去收集并分析更多信息,但其对隐私的侵害不会超过非AI系统,因为后者已经在收集和分析着大量信息。此外,今时今日那些针对数据使用和隐私保护的法律也将对AI进行约束。简言之,关于隐私的讨论本质上只是一个政策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如果不想让AI收集特定数据,应该做的是敦促决策者制定相应法规。
AI将催生偏见和技术滥用?
解答:大部分情况下,AI的偏见比人类更少。
机器学习系统比传统软件系统更为复杂,它们会基于经验持续进行调整和改进。批评人士认为,这种复杂性将导致“算法偏见”,从而催生政府和企业有意或无意的技术滥用行为,因为这些组织会拿算法的复杂性做挡箭牌,为种种剥削、歧视或其他不道德和破坏性行为做借口。
不道德或不负责任地使用AI的情况确实可能存在,但因为这一点而抵制AI的人忽视了关键的一点:机器学习系统和它的开发者或使用它的组织机构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如果某个组织想要系统性地歧视某个特定团体,无需AI也能做到。此外,如果一种算法系统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歧视,这并不是因为技术本身带有恶意,技术仅仅只是遵循了人类的指示,或是收集了可能会反映偏见的真实世界的数据而已。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相比人类的决策过程,AI的偏见更少。
AI机器将接管并最终消灭人类吗?
解答: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是完全不同的系统,机器还是受控于人类。
有些人认为,机器将变得超级智能,并最终将胜过和消灭人类。这种观点夸大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在目前计算机芯片处理能力提升正在趋于放缓、深度学习领域以外的AI进展相对较慢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再者,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是完全不同的系统,即便是计算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也不太可能制造出拥有人类智力、想象力和适应力水平的机器。退一万步来说,假使真的造出了堪比人类智能的机器,这些机器还是受控于人类,因为如果不能保证机器安全,而且它们所带来的产出大于成本,那么人类是不可能去制造AI机器的。
这份报告在最后部分呼吁决策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迎接AI,而不是害怕它。人类应该认识到,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尽管存在风险,但“AI本质上是好的”。即便出现风险,也应该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去阻碍它。政府应该以理性和冷静的态度看待AI,决策者应当大力支持AI的研发,让AI变得更强大、更高效、更安全、更透明。
简言之,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技术进步都是人类进步的关键,而AI必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