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国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成立。直到2004年支付宝成立后,第三方支付公司逐渐被大众了解并接受。随着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鼓励,电子商务行业的兴起,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同时,也产生了如挪用备用金,二清、套码等乱象。
目前,已获得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的公司共有243家,许可业务类型包括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其中,网络支付包含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和数字电视支付。
一、行业现状
1. 网络支付业务高速增长,移动支付占总体比率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第三方机构网络支付业务交易规模从 2011 年 9 万亿元增长到 2017年 的14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8.5%,网络支付业务高速发展。
由于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提升,现象级产品的出现使得移动支付用户数大幅增长,移动支付占比迅速飙升。
2. 移动支付呈现双寡头竞争格局
从现有的移动支付的市场格局看,支付宝和财付通占据了绝对份额,根据艾瑞咨询2017年Q2的数据显示,支付宝市场份额占比为63.1%,财付通为29%,合计超过90%的市场份额。可见,第三方支付行业集中度极高,目前是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天下。
3. 收购价格水涨船高,存量牌照价值凸显
2011年,央行发放首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自此获得合法地位。从2016年8月起,在四次续牌中,不断有支付牌照被注销。截止2017年12月31日,271张支付牌照下降至243张。早在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续期遭遇延期后,央行明确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
随着监管收紧,从资本市场的定价来看,牌照价值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10月,全国共发生约百起收购或拟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案例,互联网支付牌照的市场价格约为4-5亿元;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两项经营业务牌照超过6亿元;拥有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三项业务资质的牌照价格最高,目前交易价格普遍超过10亿元。
二、行业监管
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按照 属地原则 进行监管。以《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为政策核心,人民银行为主导,行业自律管理、商业银行监督为辅。由于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从2014年开始,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如2015年12月出台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明确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只能是中国支付体系的补充,作为非银支付机构,小额、便捷是其本质,需要做好客户信息安全、资金安全,以及风险防范。2016年开始的互联网金融整治,包含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央行出台了《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
从支付牌照的收紧,到96费改执行,再到二维码支付的开闸放水,监管部门出台的政策都是针对此前行业乱象的整顿,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1、备付金管理
我国相关监管制度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只能在一家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且其分支机构不得另外开设备付金账户。禁止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并要求其按照备付金专用账户的利息总额计提风险准备金。
2、统一清算
此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绕开银联,与多个银行建立合作关系,逐步具备了跨行清算的功能,这加大了央行掌握资金流动性的难度,这一模式也成为洗钱、套现获利、诈骗盗取资金的温床,造成了支付和金融市场混乱。自2017开始,监管文件频发, 断直连 已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
3、创新业务
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二维码支付、聚合支付这些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隐藏着风险。2017年监管密集出台有关聚合支付、二维码的法律法规,引导行业的合理发展,防范创新业务带来的风险。
三、产业链分析
第三方支付是商户与客户支付处理及结算的中介,盈利模式是依据交易量的比例向客户收取服务费,根据业务类型主要包括银行卡收单、预付卡业务及网络支付。
1. 预付卡发行与受理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预付卡公示系统显示,目前共有168家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预付卡企业。央行仅在第一批机构发放了全国范围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范围的支付牌照,是非常特殊的许可类型,此后的几批清一色的都是区域经营,目前全国范围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的机构仅六家,即开联通、资和信、裕福支付、易生支付、海南新生、平安付科技。
在第三方支付严监管背景下,预付卡细分行业的红利逐步消失,甚至有支付公司主动退出预付卡业务,预付卡牌照不具备炒作或升值的空间。但作为监管牌照,预付卡特别是全国范围经营的预付卡牌照仍有价值,甚至有些机构深耕业务,改革创新实现转型。如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等城市交通卡公司深耕公共交通领域,开联通的园区一卡通集 支付功能+身份识别 于一体,都是预付卡公司转型的成功案例。
2. 银行卡收单
目前,具有收单资质的非银金融机构,约几十家。如银联商务、拉卡拉、快钱等。银行卡收单模式主要有直联和间联两种。直联是POS终端直接与银联系统连接。间联是终端连接到提供机具的商业银行主机系统。直联模式大多存在于网上支付,间联模式大多是线下收单。
收单行业遵循的银行卡收单业务 721 (刷卡手续费按照发卡银行、收单机构、银联以7:2:1的比例分成)利益分配的规则,第三方收单机构提取两成即为收入。96费改后,收单服务费改为市场定价,普遍为0.45%-0.55%,扣除0.35%的发卡行服务费和0.0325%的清算服务费,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单利润直线下降。
3. 网络支付
网络支付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和数字电视支付。近几年来,非银支付机构网络交易额增长迅猛。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二维码支付市场的爆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达到5.31亿,使用率达到68.8%,手机支付用户5.27亿,使用比率达到70%。
2017年网络支付应用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移动支付深入绑定个人生活。继打车等个人消费服务场景之后,移动支付进一步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由早期水、电等生活类缴费逐步扩展到公共交通、医疗等领域;第二,线上支付加速向农村地区网民和老龄网民渗透;第三,技术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生物识别技术日趋成熟,指纹识别已被大规模使用,面部识别也得到初步商用。
4. 移动支付+收单
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银行卡的使用频率骤然下降,这对传统的银行卡收单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而当传统POS升级成为智能POS后,为收单业务提供新机会,可以同时满足卡基(基于银行卡)和账基(基于移动支付账户)支付。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巨头均不约而同地集中在线下实体经济,支付宝扫码领现金活动开展地如火如荼。但实际上线下商业环境比较复杂,而擅长轻资产运营的互联网公司,在进军线下的过程中存在实际困难,如线下营销团队、监督、营销和服务等,和线上均有较大差别。互联网公司的不足正是收单机构的优势。智能POS从支付环节出发,帮助商家收集消费数据从而了解消费者,并实现再营销。通过智能POS对收单节点的升级,协助完成移动支付业务,实现双赢。
四、行业发展趋势
1. 申牌通道关闭,行业进入存量洗牌期
在央行收紧牌照后并采取严格续展工作后,市场上目前有 243 张支付牌照支付牌照。从13年底开始,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收购和转让已经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目前我们熟知的小米、恒大、唯品会等的支付牌照都是通过收购了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取。主要目的是为自己产业内的业务提供便利,同时进行输出,掌握更多的大数据源。但由于价格不菲,并且有无法续展的风险,预计未来几年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或被大型互联网或互联网金融企业收购,收购潮继续涌现。
2. C端局势已定,B端争夺日渐激烈
对于中小支付机构来说,虽然备付金统一管理对其 隐性收入 影响较大,C端市场已被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拥有强大消费场景的公司垄断。因为缺乏场景支撑,B端突破是中小支付机构的一个方向, 支付+ 模式已是行业趋势。具体运作上,支付公司可以扎根垂直细分行业,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通过打造产业链闭环,支付公司可以更好的识别交易真实性,从而控制金融风险。
3. 支付直接利润空间不大,盈利模式需要多元化
由于低费率、高度竞争和市场营销,支付的直接利润被严重压缩。但支付是商业活动的最后闭环,掌握着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支付也成为互联网巨头打造生态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可以对掌握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应用,衍生出相关的增值服务。支付的盈利模式需要多元化,可能来自广告营销、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等。
4. 布局海外市场,金融科技出海继续成为热潮
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普及率极高,大型三方支付公司出海是必然,主要通过并购和参股方式实现。中小型公司可能也会在细分市场和领域布局,主要通过设立当地新公司并获取牌照实现。随着国内已有成熟的产品和模式,以及境外电商、国人出国旅游和留学等推动,预计国内第三方支付公司未来将覆盖更多海外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