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苏宁、京东等在国内相继上线刷脸支付,带动一轮热议,而在苹果发布会上,iPhone X 的新功能 Face ID 将刷脸支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但在近日,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的一家超市开始提供指静脉识别的方式来付款,被标榜为目前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
刷脸支付上线后,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担忧,比如双胞胎、照片、换脸装置等替代风险,以及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身边的人进行脸部识别来付款的尴尬。指静脉支付区别于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其生物特征载体静脉血管位于手指内部,而且流动的血液形成的血管图像通过普通的技术手段很难获取及被复制,因此更安全。据英媒报道称,每个人手部的静脉特征都不同,左右手也不同,陈年人的静脉几乎终生不变,该识别技术的误识率低于8‰,是指纹识别的10倍,人脸识别的100倍,属业界最高。
布鲁内尔大学超市的指静脉识别付款技术是由英国公司Sthaler提供,据了解,这家公司正在与英国的超市巨头进行协商,计划在英国的几千家超市提供指静脉识别付款技术。这样看来,国内刷脸支付的路刚刚铺开,就要面临指静脉支付的挑战。不过,静脉的采集复杂,存在无法成功注册登记的可能,此外,对采集设备有特殊要求,设计相对复杂,制造成本高。
移动支付在Apple Pay、Paypal以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企业的带领下,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支付科技成为支付企业越来越倚重的创新,从指纹支付、虹膜支付到刷脸支付,再到指静脉支付,支付认证技术逐渐生物识别靠拢,更迭迅速,可能待指静脉支付推广的时候,刷脸支付就将OUT,而另一种新的生物认证支付又会出现。
但许多业内人士表达了对这种看似安全的支付技术的担忧。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环境下,个人信息被收集几乎无法对抗和避免,重点是立法的滞后。用户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服务的同时,对其如何收集、使用和转让个人信息并不清楚,法律监管也有所缺失。就在近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对首批10款网络产品和服务隐私条款的评审结果,其中包括微信和支付宝等APP,旨在让用户拥有对自己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和控制权。
与一般个人信息相较,生物认证信息的潜在风险更大,业内人士认为,生物认证具有唯一性,正是这种唯一性,让大家认为生物认证是安全的。但生物特征数据库一旦被攻破,大量的带有唯一性的生物特征数据被盗取,带来的风险要比‘盗刷’严重得多。不论是指纹、人脸还是指静脉的识别,对此类信息的搜集和存储,要求需更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