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中国的支付清算业务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代表的新型支付体系,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冲击。商业银行拥有丰富的电子支付经验、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应当扬长避短,探寻互联网支付发展的新路。
本文从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发展概要起笔,阐述了商业银行三足鼎立中的“汇”在科学技术发展下的新生,梳理了近年来支付体系的重点政策法规。再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角度,阐述其技术革新走过的发展历程,分析这几年蓬勃发展的第三方支付相较于传统银行的优劣势,以及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传统商业银行重视互联网支付业务,与第三方支付竞合发展:一方面与第三方支付实现合作共赢,另一方面直接再造互联网支付链。商业银行再造互联网支付链首先要打造联通内外的支付平台,形成统一的用户体系。以用户为起点,以场景为抓手,以移动支付为重心,以社区支付生态体系和农村支付体系为途径,实现互联网支付的突破,进一步找寻互联网金融的蓝海。
最后,本文将几家传统的商业银行近期在互联网支付发展上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评述,它们的策略对传统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支付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第1章丨汇通四海——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发展概要
一、商业银行支付焕然新生
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存、贷、汇”三足鼎立,然而其中的“汇”一直落后于“存”、“贷”的发展。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支付行业列入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紧随其后出台的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把电子支付行业作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先导和核心。随着科技进步,中国的支付行业经历了网银支付模式、支付平台模式,如今,移动支付、近场通讯功能支付(NFC)等跟随互联网发展而开发出来的新型支付模式方兴未艾。研究表明,2016年中国金融科技所服务的目标客群中,电子支付用户渗透率最高,超过60%。但曾经由商业银行独占鳌头的支付业务,现今被第三方支付机构分去了一杯羹。
随着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行开始提上日程。2010年同年,央行首次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截止到今天,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有267家(不含被撤销牌照的两家)。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网购平台频频造势、不断刷新纪录,第三方支付业务如日中天,商业银行感受到强大的压力。许多传统商业银行都积极推进自己的电商业务(如工行“融e购”、交行“交博汇”),通过商贸增加支付途径,不断丰富各类支付场景,与第三方平台争夺市场。不少商业银行结合已有的电子支付体系(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加入新的支付科技与渠道(NFC),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焕然新生。
现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于2014年在其论文《促进我国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中表示“我国多层次支付服务市场格局基本形成,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加快社会资金周转、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一是要统筹规划支付服务市场体系建设;二是适应技术变革和市场需求,鼓励支付工具与服务创新发展;三是完善支付法规和治理体系,切实防范支付体系风险;四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和推进支付普惠服务发展。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对市场参与者和监督者都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
二、支付行业政策接踵而来
“十二五”规划将支付行业作为重点产业,有关部门的配套政策也相继完善。下表1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支付体系的重要监管政策,并在后文中进行了详细阐述与解读。
2010年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机构的资质要求、申请与许可、监督与管理进行了规定,并在同年12月出台了对应的《实施细则》。
2013年,支付宝实名用户达到三亿,更令人瞩目的是,6月17日余额宝上线,顷刻间风声鹤唳,商业银行穷途末路声音四起。比起所谓取代言论更直接的问题,是支付宝当中的预收代付货币资金的处理。6月,央行出台《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包括业务准入、资金安全、规范程度等方面,保障广大消费者的资金安全。
2014年4月,为规范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央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也紧跟风向,与各家支付机构展开合作。
2015年12月28日,网络支付新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千呼万唤始出来,为支付机构提供差异化的创新支撑。
2016年,经历了“P2P风波”后,各项互联网金融、支付相关的政策规范更为频繁地出台。4月17个部门联合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下辖7个子方案,展开对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整治。此次专项整治的目标,从短期看是规范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但从长远看,旨在切实发挥互联网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作用。8月,一条女孩被骗学费含恨离世的新闻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了打防新型犯罪,9月30日央行颁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261号文),从加强账户实名制、阻断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资金转移的主要通道、加强个人支付信息安全保
护、建立个人资金保护长效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1月25日,央行再度发文《关于落实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通知》,主体思路是继261号文后再次对银行向用户开立II、III类户和用户使用II、III类户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完善。
2017年刚开年,人民银行10号文《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颁布,对支付机构备付金的缴纳要求、缴纳比例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
从近期发布的支付监管政策可以看出,相关政策的出台呈现密集化、分层化、细致化的特征。可以预期,未来在支付领域监管部门将不断有更为规范、全面的规定接踵而来。
第2章丨雨后春笋——第三方支付发展历程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既竞争又合作,促成了中国支付行业的飞速发展。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帮助实现资金转移为特征的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支付工具;另一方面,正由于第三方支付业务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技术革新带来的翻天覆地
引领第三方支付发展的,是技术更新带来的变化。1998年,国家电子商务工程启动。1999年,国内最早的一批第三方支付机构北京首信和上海环迅成立,他们在技术上实现了为客户提供统一的支付网关接口。2003年,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作为淘宝网交易的信用中介,第三方支付让异步交易的隐患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交易双方的信用被无形地增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兴起。与此同时,各大商业银行APP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据调查,第三方机构的线下交易量2014年起已经超过银行,收单业务的优势已经向着移动端转移。随着近年近场通讯技术(NFC)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又开始了全新的线下体验创新。
相对于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第三方支付具有用户操作简单、方式灵活多变、传播迅速广泛等特点。它不仅仅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构筑起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也是金融机构获客、粘客、活客的重要网络渠道。
二、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第三方支付的优势
第三方支付相较于商业银行传统支付有其特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既是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历史特点,同时也构成了对商业银行失守传统支付阵地、客户流失的威胁。
第一,信用担保。第三方支付在发展过程中,渐渐承担起担保交易功能,保证交易双方资金安全。有了交易双方的信任基础,便可以减少欺诈行为,促成电子商务交易合作。第三方支付信用中介功能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中介功能。
第二,降本增效。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很好地体现了互联网思维中的“免费思维”。与传统的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相比,第三方支付降低了资金在银行间跨行流通的成本,从而能够为用户减少相应手续费,增加边际效益。第三方支付提供的支付结算业务与商业银行的相似,而收费却很低,对银行中间收入业务造成了明显的挤压。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增强了资金的流动性,减少了物理卡片的使用和损耗,实现了对行业内资金结算管理的流程再造,提高资金流转效率。不仅如此,第三方支付较高的信息处理分析能力,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转。第三方支付的“开源节流”,挑战着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冲击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
第三,定位精准。第三方支付从支付结算这一渗透到民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渠道入手,定位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个人支付,偏向于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小额零售的支付需求,集中服务“长尾客户”。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取代网上银行成为最受互联网支付用户青睐的支付方式,动摇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客户基础,造成商业银行潜在客户流失。更为重要的是,第三方支付中植入“客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客户的行为习惯。此外,第三方支付牢牢把握“渠道为王”的理念,打造支付平台,构筑全新的支付生态系统,身后蕴藏着海量的潜在客户群,这才是真正应当令传统商业银行感到不寒而栗的。
第四,集中度高。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庞大,采用广泛合作的方式,市场集中度非常高,容易形成规模效应。研究机构数据表明,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市场规模达到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3.4%。支付宝的份额同比增长2.2%,目前已经达到了54%。另一方面,腾讯旗下的财付通涨幅为1.7%,达到40%。支付宝和财付通合计占据了国内移动支付市场94%的份额,第三方支付形成寡头市场。
第五,发展迅猛。第三方支付业务具有较强的市场渗透力和创新能力,发展速度远高于商业银行的电子渠道。此外,第三方支付业务降低了金融业务的门槛,人才和技术能够为更多的小微支付、小微信贷服务,更好地诠释了普惠金融的内涵。
(二)第三方支付的缺陷
许多学者认为,第三方支付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梁燕子(2017)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基于第三方互联网移动支付的视角,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贷款、存款增长率明显负相关,对存款增长率的负效应更为明显。然而,第三方支付加速了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商业银行可以抓住第三方支付的短板,发挥自身优势,找寻改革的出口。
第一,无法独立。第三方支付作为传统银行业的延伸和拓展、提高效率的新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但仍旧难以形成根本性的替代。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仍然依靠商业银行系统进行资金运作,既没有创造出新的支付工具,也没有货币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垄断地位,第三方支付的背后依旧依靠商业银行支付体系的支撑,渠道并未也并不能够独立于商业银行。此外,商业银行拥有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良好的信誉和品牌,广泛的业务服务范围,遍布全国的网点覆盖和客户基础,加之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使得第三方支付很难动摇商业银行根基。
第二,资金不足。从根本上来看,第三方支付使用是与商业银行相同的货币资金。前文所指的第三方支付所具有的优势,必然会对商业银行传统支付结算带来影响,但更多的体现在技术层面。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专业的人才储备是商业银行的强大后盾,17年新出炉的备付金要求给第三方支付带来严峻考验。
第三,风险暴露。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探索中萌芽、发展,即便政府管控第三方支付牌照,不断出台更为严格规范的行业规则,仍旧有些平台风险滋生,以撤销牌照收场。在这一点上,商业银行的优势十分突出。经过岁月的沉淀,商业银行有较为成熟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严格规范的风险监管制度,能够为商业银行的交易安全提供保障。
第3章丨相得益彰——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发展重点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并非排他性的竞争关系,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有相互制约的优势与缺陷。下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首先探讨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和合作,探寻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发展的路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未来模式,并审视互联网支付风险的监督与管理。
一、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竞合发展
(一)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
商业银行为第三方支付提供清算服务,第三方支付也增加了线上银行卡的使用频率。经济学家巴曙松在2013年《政府监管部门应当鼓励有序竞争》中提到:“在网络支付安全方面,第三方支付业与商业银行(包括银联)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支付服务的安全控制、风险管理是未来合作的重要领域。应当推动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在电子商务融资、数据挖掘、交叉营销和移动金融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促进彼此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融合,取长补短,共同构筑高效、平衡、健康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外部化比内部化需要的成本更低。因此,相较于成本巨大、监管谨慎的自建和收购第三方支付机构模式,商业银行较好的前进路径是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实现便捷性与安全性的有效平衡,许多商业银行早已踏出这一步。
(二)直接再造互联网支付链
商业银行相较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在大额支付上的不可撼动的优势,同时因历史原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部分功能无法被第三方支付机构取代。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风控优势,直接再造互联网支付链,即:从构建联通内外的用户体系开始,推动自身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创新转型,以移动支付为重点,打造社区支付生态体系,推动中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下面进行详述。
二、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发展的路径
(一)得用户者得天下
第三方支付可能不是商业银行创造利润重点业务,却是重要的获客粘客渠道,得到大量稳定忠实用户,是开展业务的基础。此处所指的用户,是相较于账户更为深远的概念。前文提到了多个互联网思维,除了“免费思维”、“客户至上”以外,“用户思维”对商业银行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新出台的账户分类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引客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回看支付宝的成功,是它做到了让用户“不得不”使用支付宝。先是使用支付宝在银行卡间转账无需手续费;再是闲置资金可以在余额宝中生息,远高于银行的活期利息,拉近了货币基金和人们的距离,形成了支付宝帝国的支柱。商业银行除了与第三方支付合作以外,还可以从搭建自身的支付体系入手,贯通平台内外。
1、构建灵活开放的账户体系
统一的账户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的重要基础,将打通信息流和资金流,不仅有利于交叉销售,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商业银行可以立足现有账户体系及创新II、III类账户应用,整合包括第三方支付在内的多种支付形态,构建开放、融通的支付结算平台,试点创新的金融互联网服务模式。账户可以打通商业银行及其子公司已有账户,链接他行卡,以及账户系统中资讯类的账号信息,记录客户的存款信息、理财信息、交易信息等等。重点建设支撑账户发展的核心应用,包括资产管理、贷款、第三方支付等统一账户及数据分析体系。
2、划分账户模块,拓展应用场景
统一的账户体系按照模块内容分,可分为账户模块和行为模块。账户模块包含客户基本信息,行为模块包含除账户模块以外的客户可应用的全部场景、系统交互等。按照更新频率分,可分为动态模块和静态模块。动态模块是指实时的账户信用更新、资讯查询反馈、可添加的场景等;静态模块是指短期不会变动的模块,如注册信息等。
研究各类账户在场景化平台的应用和推广,是构建账户体系的基础。应用场景包括但不仅限于:理财、保险、缴费、消费、贷款、资讯等。利用II类账户,配合商业银行自有互联网支付渠道,为客户电子商务、社区生活、线下支付等各类消费场景提供服务,并不断拓宽支付场景;利用III类账户在小额多频次、对效率要求极高的支付场景即时获客,实现更多场景的获客覆盖。账户体系将支付创新及场景应用融入其中,贯穿于服务全流程,最终实现通过场景牢固客群、影响客群,培育客群的新型支付习惯,构建线上客群支付生态。
3、信息数据的分层与获取
为便于数据记载与整理,账户中可以对客户信息进行递进分级。客户在账户体系中有越深入的业务操作,需要提供的信息也就越多。信息的获取可以鼓励客户自填、通过行为自动获取数据等多种形式。其中,通过行为自动获取数据是指根据客户在不同场景提供的信息数据、产品数据,将分散在账户中的客户行为加以联结,获得客户更多的要素信息,并通过客户选择、确认,筛选出真正属于客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又可以分为其他账户获取以及场景获取等。这些信息数据累积成为统一客户开发管理及绘制客户画像的“蓝本”,成为商业银行自有数据库搭建扎实的网络骨骼。
4、账户的营销及推广
除了对客户设置动态账户信用分以外,结合信息完整度、信用分数、日均余额、交易频率可以将客户分为普通客户和优质客户。不同类型客户享受的权益有所区分。客户营销前期以商业银行I类账户客户为主,对开立II/III类账户的客户,不断引流至线下开立I类账户。通过配套的账号服务,覆盖附近居民的生活半径,最终实现与商户、居民客户在资金流、信息流上的有效链接和闭环运转,延伸获客触角,增强客户粘性。
(二)以移动支付为腾飞起点
移动支付是智能手机发展的必然结果,线下支付的场景不断更新,各类平台应用百花齐放,逐步实现线上线下联动(O2O)。近年来用户的业务使用行为不断向移动端口转移,移动支付逐渐成为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核心。研究数据反映,2016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为58.8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比增长381.9%。线下扫码支付的迅速发展成为移动支付行业的一大亮点。据估算,2016年我国非现金支付渗透率为42.2%,其中线下扫码支付的渗透率为1.9%。随着用户线下移动支付习惯的进一步培养,线下扫码支付规模将迎来进一步地爆发,继而成为推动我国无现金社会进程的主力军。
著名学者谢平在2013年的展望成为现实,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随时随地的移动支付在今天实现了。他所说的手机“有可能”取代现金和信用卡成为主要的支付工具也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他在《ICT、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一文中提到,“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具有网络规模效应,而预期在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网络规模效应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其他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很容易转化为可以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用于交易。”
作为见证中国金融产业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融合的中国银联,也引入苹果和三星,利用自己的NFC收款设备网络,通过Apple Pay(苹果支付)绑定信用卡或借记卡,通过NFC通信以及指纹识别进行“刷手机”交易。一言以蔽之,移动工具在目前,以及将来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成为支付的主导媒介。
(三)打造社区支付生态体系
社区支付和农村支付将成为商业银行实现支付发展的两条重要途径。理想的社区支付平台上能够实现物业、业主、周边商户的信息共享、便民共赢。社区支付生态体系要做到让利物业,撮合供应商,并为住户提供便捷。首先,由于客户拓展的重要基石在于拓展物业,因此平台和物业的合作模式是让利物业,免费与其合作。其次,与大型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纳入平台后撮合其与物业公司的合作,社区支付平台作为一个提供咨询信息的平台。最后,社区平台落脚在为住户提供便捷。住户使用社区支付平台完全免费,住户可以在社区支付平台上进行民生服务、金融产品购买,以及商户信息的查阅。社区支付平台可以以其便捷性培养用户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发展新客户。
打造社区支付的收益颇丰。其一,将商业银行的结算系统植入“社区支付”中,有助于银行寻回结算失地。其二,在社区支付中,针对不同的客户予以精准营销,基于数据分析对不同的客户投放信息,实现精准营销。其三,社区支付可有望实现有机的拓展客户,通过便民通道结算绑定小区客户、通过优惠活动吸引活跃客户、通过平台中嵌入的金融服务加强客户的黏性。其四,实现对用户数据的整合与利用。
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的“义支付”是扩大版的社区支付平台,小商品城是“物业”,商位租用者即“供应商”,采购者就是社区中的“住户”,它为义务小商品市场的“采购贸易”便利实体市场交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义乌实体市场商位产权全部归义乌商城集团所有,商城集团对商位和市场商户可管可控,并且市场商位使用价值普遍较高,对处理交易纠纷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与此同时,该支付平台得到了人民银行及当地监管部门的支持。根据2016年年报,该集团实现了新业务板块的拓展,打造出“一站式”金控服务平台,充分整合旗下惠互联网金融、义支付等项目,通过开放资源、引入服务,为市场经营户提供更具广度、更具深度的金融服务。
(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刘士余在《移动支付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中指出,“要始终把改善农村基础性金融服务作为发展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首要任务。就从支付环节来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依托互联网金融的移动支付,具有高效、低成本、简单易用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需求。”2012年,农村移动支付的试点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启,号召各基层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为农民提供合适、便捷的服务。这一试点工作为我们展现了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开花结果的无限可能。
有了移动支付,使得原本受到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农村支付结算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伸,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物流体系的发展,支付的触角伸向了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移动支付平台利用自身的资源整合优势,将支付与金融、电商紧密联系,既打造出农产品供销闭环使农民不必为生产资料、产品销路而担心,又可以通过支付行为降低农村信贷门槛,为农民提供低息、快捷的信用贷款。传统商业银行,尤其是网点分布范围广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区域性的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在资金业务、客户信息共享、产品创新、管理平台等方面,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区域性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实现全覆盖经营,触及潜在客群。
三、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领域监督管理
监管的滞后性是无法避免的,金融创新时刻存在,并推动着金融体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不断变革,监管也应当不断变革。以美国和欧盟为例,美国联邦和州立法层面对银行账户、非银行类支付机构账户建立了不同的监管标准;而欧盟在对银行账户和非银行类支付机构账户进行分类监管的同时,对非银行类支付机构的定位一直进行动态调整。
对于互联网支付领域的风险,人民银行旨在引导建立“企业内控、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多层次的管理体制。在具体操作上,中国借鉴了欧美经验,于2016年11月落实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然而商业银行相较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互联网支付中沉淀了较为丰富的风险防控经营。近年来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等等法规,都是针对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机构。
从传统商业银行的视角,发展互联网支付,尤其是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时,产生的风险可能波及银行系统,商业银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风险防范:第一,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应当谨慎选择合作方,需注意机构主体资格、牌照持有是否符合规范。第二,严格做好客户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在交易过程中,需要防范消费者信息和交易信息泄露,侵害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第三,加强内部制度管理,建立联动风险防控机制,从而保障交易资金安全。第四,商业银行要承担起反洗钱的责任和义务,要时刻关注和化解影响支付行业安全的潜在问题。
作为监管方,应当明确监管边界,最好将规定提升到法律的高度,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防止行业垄断,避免“大而不能倒”的问题,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四、小结
互联网支付的发展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小缩影。第三方支付和网贷一道,成为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红海。张涵(2016)在研究互联网的供给侧改革时提出:“互联网金融通过交易技术创新和交易结构创新,正在从被动的满足用户金融需求演绎为部分地、主动性的创新创造金融需求,积极地引导金融需求并主动地改进金融需求。”本文仅仅探讨了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发展,事实上,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供给侧改革上大有可为。伴随高频的特点,互联网金融的长尾价值将得到凸显。有研究预测到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核心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12万亿。除了前文提到的社区、城镇化支付体系,“供应链+互联网”业务也正初露头角。以核心企业(例如:汽车产业链中的主机厂)为原点,通过网络链接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通过供应链实现核心企业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更重要的是,平台搭建好后,这样的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由点到线,结线成网,形成助推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撑。除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和互联网金融息息相关,现在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些新生事物共同汇聚成互联网金融的蓝海。
第4章丨他山之石——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发展案例
受到互联网公司和第三方平台对市场的挤占,传统商业银行纷纷觉醒,开始跑马圈地,抢占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渠道。譬如以行内小额支付为主打的建设银行“龙支付”、交通银行“立码付”,以商户、银行客户为主要对象的兴业银行支付平台“钱e付”,雄心勃勃与各大电商联姻的招商银行“一网通支付”等等。在传统商业银行大张旗鼓反攻支付体系的同时,也有互联网公司的战略合作和转型重塑。
一、建设银行“龙支付”
“龙支付”是建设银行推出统一的支付品牌,该品牌在整合现有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移动支付等全系列产品功能的基础上,新推出“建行钱包”和“二维码支付”。“龙支付”包含建行钱包、全卡付、建行二维码、龙卡云闪付、随心取、好友付款、AA收款、龙商户等多个版块。该产品顺应央行2016年12月25日发布的《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将该支付品牌使用的对象拓展到了全体大众,没有建行账户的客户,开通“龙支付”就相当于开立了一个建行的II类账户。不难看出,这是建行通过支付引流的雄心之作。
二、交通银行“立码付”
交行“立码付”业务是收付款双方利用通过扫描二维码或条形码方式,发起资金划付的业务。交行手机银行客户端包含了其手机银行以及信用卡客户端“买单吧”,立码付业务适用于出租车、菜场、水果店、外卖、快递、AA收款、大中型连锁商户等支付场景,可以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向商户之间快速资金划付。只不过,无论是C2C还是C2B模式,收付款的客户需要注册成为交行手机银行客户端用户,收付款卡需要使用交行卡。
三、兴业银行“钱e付”
与建设银行“龙支付”一齐推出的,还有兴业银行银银合作平台的新支付产品“钱e付”。它将支付宝、微信支付、QQ钱包、掌柜钱包等市场上主流移动支付方式集成并提供给银行及其合作商户。
细看“钱e付”的本质,还是一个集合的支付平台。只是相较于第三方支付集合各家银行支付关口的平台,兴业的平台反其道而行之,做成了一家商业银行将支付宝、微信支付、QQ钱包等市场上主流移动支付方式集成并提供给银行及其合作商户使用的“反向平台”。该平台的特别之处,在于进行了细分市场定位,将主要使用对象拓宽到了兴业的银银平台合作银行,中小银行支付无需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逐一议价、对接系统,节约了其IT建设和维护成本。如果说其他银行的创新支付产品都旨在吸引广大消费者个体,那么“钱e付”的目标群体就是商户和银银合作客户。
四、招商银行“一网通”
从2016年开始,招商银行的“一网通”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将招行客户的账户浓缩为用户,同时开发了新的“一网通支付”产品,这个开放性移动支付产品,支持用户绑定多家银行的银行卡进行移动支付。另一方面,“一网通”对接滴滴出行、国美在线、饿了么、优酷等大型商户,覆盖受众广泛。相较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支付产品,招商银行的“一网通”显得圈子更大,直接接入电商支付平台,和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站在了同样的跑道上,并肩与他们竞争。下表2总结了以上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创新支付产品特征。
五、建设银行与蚂蚁金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3月21日,蚂蚁金服表示未来只会做tech(技术),即在Fintech(互联网金融)中,将重点转移到技术面,旨在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蚂蚁金服虽名称为“金融服务”,这仍是一家由内而外的互联网公司,无论企业文化、发展重点,和工作内容,都是在做互联网。2017年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蚂蚁金服不仅将协助建行推进信用卡线上开卡业务,未来还将实现理财产品、二维码支付方面的合作。
六、工商银行与微信二维码互认互扫
2017年4月起,工行二维码支持微信支付、银联二维码及主要第三方支付二维码产品,开展聚合支付收单业务。2016年7月,工商银行正式推出工银二维码支付,支持主扫和被扫两种模式,主扫模式支持的平台包括融e行、融e联、工银e生活和微信,而被扫模式则支持融e行、融e联及微信。目前,双方在移动支付的合作停留在二维码互认互扫阶段,但合作的象征意义大于目前为客户带来的操作意义。
七、小结
从几家代表性商业银行及互联网企业支付的发展案例,可以窥见同业在支付版块的战略布局。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需要结合自身体量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突破路径。对于传统全国性大型银行,可以与互联网公司战略合作,打造“反向平台”或称“聚合支付平台”,充分挖掘II、III类账户的应用场景;对于地方性银行,可以接入大型银行支付平台,以社区支付或农村支付为发展重点;以同业为主要客户的商业银行,可以将支付方式集成并提供给同业客户;以长尾客户为重点的商业银行,可以与大型电商合作,尽可能拓宽支付的便捷性和获客触角。支付的广袤蓝海给商业银行提供了无限可能。
第5章丨结论
中国支付行业经历了网银支付、支付平台模式,以及移动支付和近场通讯功能支付(NFC)等跟随互联网发展而开发出来的各类新型支付模式。目前中国的互联网支付按照主体不同分为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两大阵营。第三方支付机构有信用担保、降本增效、定位精准、集中度高、发展迅猛等特点,挤占了商业银行部分盈利空间和潜在客群。然而第三方支付并不能够独立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它的资金实力、风险控制都远不及商业银行,且依赖商业银行体系进行资金流转。此外,商业银行拥有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良好的信誉和品牌,广泛的业务服务范围,遍布全国的网点覆盖和客户基础,加之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使得第三方支付很难动摇商业银行的根基。
传统商业银行的互联网支付发展路径,一是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同时注意防范合作带给商业银行的操作和声誉风险;二是直接再造互联网支付链。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自身特征,扬长避短,打造灵活开放的统一账户体系,以用户为起点,以千变万化的场景为抓手,以蓬勃发展的移动支付为重心,以前景广阔的社区支付生态体系和农村支付体系为途径,实现互联网支付体系再造,进一步探寻供应链等互联网金融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