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消息,中国外运日前公布了2018年度全年业绩显示,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3.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6%。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净额为20.13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的30.06亿元人民币减少了33.01%。
对于2019年的发展规划,中国外运则表示,集团将继续加快深化区域一体化整合工作;继续推进合同物流的整合,做到二级单位与合同物流业务的资源共享与协调支持;完成数字化规划,加大数字化经费投入,加大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研发。
据了解,就在今年1月份,中国外运还正式登陆了A股,换股吸收合并旗下的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本月初, 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也更名为 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 ,标志着原 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融入招商局集团物流业务的统一品牌、唯一品牌 中国外运 ,从语言、行动上保持了统一的市场品牌和市场形象。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萌芽发展至今,合同物流在近几十年的时间内经历了很多变化,但是与众所周知的快递、快运行业比起来,其在外界的熟知度却并不高。不过,随着2018年末顺丰宣布出资55亿元人民币,收购全球最大合同物流公司DHL在华供应链业务这一新闻出现后,合同物流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各方更多的关注。
事实上,近些年来除了安吉物流、中外运等老牌合同物流服务商在继续深化企业经营外,众快递、快运企业也在探索合同物流服务,以寻求下一个增量。作为早期探索合同物流业务的企业,百世方面目前该项业务年营收已达20亿元左右。而顺丰、圆通、中通等快递企业也已从2013年开始相继开始试水仓配一体化业务,京东则在2017年间着手布局合同物流业务。
然而就当下市场总体水平来看,在合同物流领域,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与全球同类型公司,譬如DHL之类的相比,双方之间的规模的差距仍较为悬殊。同时,在行业中入局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本就是低成本竞争的众企业生存空间则进一步被挤压,各方的同质化竞争也在日益加剧。
此外,合同物流还有着一个备受诟病的痛点,即层层分包的运营模式,该模式除了造成行业成本过高、影响承运质量外,还导致了企业员工管控力度缺乏,从而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大量违规操作等问题。
目前,合同物流企业在寻求突破的道路上仍处于找不着确切方向的迷茫期,一些老牌企业更是在逐渐衰退,营业收入呈现出了下降趋势。德邦在合同物流领域的试水碰壁后,也做出了降低整车业务目标预算的举措。在中国外运此次发布的年度业绩报告中也指出,本集团主营业务处于完全竞争市场,进入门槛较低,且面临电商企业、船公司等跨界冲击,本集团存在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