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产品

观察
2014
12/05
11:42
青龙老贼
分享
评论

先说个关于某QQ产品经理崩溃的老笑话,是关于一位腾讯的QQ产品经理崩溃了,发疯之前他根据用户需求依次做了以下功能: 隐身,对其隐身,隐身对其可见,对其一三五隐身,对...

先说个关于某QQ产品经理崩溃的老笑话,是关于一位腾讯的QQ产品经理崩溃了,发疯之前他根据用户需求依次做了以下功能:

隐身,对其隐身,隐身对其可见,对其一三五隐身,对其21点后隐身,对其隐身可见签名,对其隐身可见最后一次在线签名,隐身对其可见但只显示最后一次在线签名,对其隐身群内自动屏蔽呈不在线状且他人不能提及。

再说说已经被神话的微信,前不久和一位著名IT人士聊天,他给我列了21条对微信的改进需求,比如:

微信应该设置非许可信息过滤

在对话界面里增加内容标签功能

查找附近的人应该增加查找附近企业的功能;通讯录好友分组

群组分类管理设置标签;和语音助手结合增加日历/任务功能

设计熟人和半熟人之间的推荐功能

增加机器翻译和同声传译功能

听完我就黑线了。

谁都明白,上面两个小故事讲的是用户需求,做产品的都在乎这个,毕竟,产品做出来是给用户用的,用户对产品有什么需要,用户为什么要用这个产品?这是产品经理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在研发产品前,市场调研,用户需求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大家一定没少做,但事实上最后产品做出来后会发现,还是有很多用户不满意。

用户通常会说,把我用不到的功能统统去掉,再把所有对我有用的功能放在用户界面最为显眼的位置,另外我还想要这个那个功能。但问题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有用功能。

用户总能以产品经理从未设想过的方式来使用产品和要求产品,用户拿到的是一个设计者认为最满意的产品,但却经常以最怪异的方式来使用它。

比如前几天网上热传的三线城市用户拿我查查来计算礼品价值,而实际上这款产品设计初衷是拿来做超市比价的。

所以没有人能强迫用户用固定的方式来使用他们的产品,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样。如此一来,产品经理很难定义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最终变得设计出来的产品必须对每个用户都有用,很多时候会导致产品臃肿庞大缺乏特点,更可怕的是用户还不买账。

把握用户的需求确实不简单,可能用户知道要什么告诉了你,但你理解错了做成了别的。也可能用户知道要什么但不告诉你或者描述不清楚,而你按照那个逻辑去做了最后失败了。

用户的需求一直都在,他不说不代表没这个需求,有可能是用户不知道他有这个需求,有可能是用户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但是你想到了给了,他就要了,而且他用习惯了,就要的更多。

用户的需求总是很多,永远不可能完全满足,但是总有一种是他的本能需求,是必不可少,强烈渴望的需求,只要你能最大限度的非常简单的满足到他,产品也就成功了。

因此作为产品经理,从一开始就要牢牢记住自己是为无数人开发产品,而非某一个人。在面对用户需求的时候没有专家,只有某一方面的高手。而真正的高手会抛下其他所有无关功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

事实上,好的产品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它又属于所有人。如同微信,无论是专家学者、精英白领、文艺小资、市井百姓、工人农民,还是老人孩子等,只要需要的,都拥有自己的微信。因为,只有微信才能The new way to connect。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腾讯 QQ 微信 自媒体 互联网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日前,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U S -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向美国国会提交报告称,如果美国投资人购买类似阿里巴巴集团(下称“阿里”)一类中国公司的股票将面临“重大风险”,原因就在于VIE结构。
观察
从当前的形势下可以看到,旅游行业可以完美的通过O2O模式进行结合。如何出奇制胜利用好营销手段,搞活旅游经济,是我们最为关心的。
观察
阿里巴巴昨天对外高调宣布启动在美国上市,但正如其对相关新闻稿的说明:这并不能被视为阿里巴巴在美国进行证券发行的要约。回顾过去中国企业的IPO,类似的前期高调舆论造势很少发生,但并非没有——2011年5月,团购网站窝窝团曾召开发布会宣布启动赴美上市……
观察
事实上,阿里早在三年前已经开始着手IPO。2007年,阿里巴巴从港交所退市后,曾于2012年5月回购雅虎所持有的公司股权的一半,为整体上市铺路。根据约定,阿里如果没有在2015年前启动IPO的话,其未来上市时将无权买回另外一半雅虎所持有的股份。
观察
开办民营银行首先要能承担经营失败风险,选择标准主要考虑五个因素:一是有自担剩余风险的制度安排。二是有办好银行的资质条件和抗风险能力。三是有股东接受监管的协议条款。四是有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特定战略。五是有合法可行的风险处置和恢复计划。
观察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