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这种风险,美国能够开放市场而以管制为主,因为美国有完善的信用体制背景,而且有完善的压力测试,而中国恰恰缺少这种背景。这就很尴尬。所以监管到了中国这里,就跟美...
【砍柴网推荐】对付这种风险,美国能够开放市场而以管制为主,因为美国有完善的信用体制背景,而且有完善的压力测试,而中国恰恰缺少这种背景。这就很尴尬。所以监管到了中国这里,就跟美国不一样了。在中国,金融监管都是怎么做的呢?一切都是试。整个中国的金融监管的历史,就是 试着来 的历史。
互联网金融越闹越大了:从315之前央行突然发文叫停虚拟信用卡,再到315之后突然征求意见稿出台拟严限第三方支付:单笔网购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
这期间,谣言满天飞。从我们得到的消息,并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说白了,这就是一场金融创新和监管之间的关系问题。
不要看到这种专业术语就觉得今天的节目没意思了,一定要接着往下看。
金融创新和监管就是两兄弟,创新之后就需要监管,这个监管,就是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完全规避风险,而是要努力掌控创新,将其保持在一个最佳水平。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就是如此。
所以监管的难处在哪里?就是把握度。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监管当局往往感觉很为难,要不就是过了,要不就是少了,过了就会被抱怨,少了就会被责难。
昨天,我们在节目中还说了,美国那边是怎么管第三方支付的,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别以为美国很自由,在美国,金融监管也是非常正常的。只不过区别在于,美国的监管手段更趋向于规范游戏规则之后全面开放市场,而中国则是开放游戏规则之下的限制市场。
还是先来看一下美国的监管手段。对于第三方支付,美国主要是开放的态度,但是对于相关的操作规范非常严格。美国国内法律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了缜密的事前警示,该国《电子资金划拨法》等法律对非银行机构的购物卡用途进行严格限制,且要求发卡机构对其下属分店予以监督。对于沉淀资金的定位问题,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认定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上的滞留资金是负债而非存款,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留存资金需存放在有保险公司保险的银行的无息账户中,每个用户账户的保险额上限为10万美元。
在监管的同时,对于第三方支付服务的提供企业,同样需要接受定期的压力测试。按照美国的游戏规则,如果结算金额超过了500亿美元,财政部就会觉得你很重要,不仅要定期听证,还要进行定期的压力测试。而压力测试的内容,则是测关联交易对手破产和遭受损失之后机构本身受到的影响,并公布测试结果。
在美国,这还不算完,不仅要公布测试结果,在公示完之后,还要提交处置预案,处置预案说穿了,就是如果该机构有一天真的玩不转了,倒闭了,那么旗下的这一大堆烂尾的账户怎么擦屁股,客户怎么处理,处理步骤处理次序等等。不仅要有完备的预案,而且限时提交,严苛的很。假如相关的测试 不及格 ,那可就麻烦了。
我们之所以要再次举这么个例子,是让大家看到,跟美国相比,现在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也很快,但最关键的是,互联网金融背后本身恰恰缺少了美国类似结算企业的压力测试环节,这种政策的缺位,使得爆炸式增长的企业背后掩藏着很多目前还难以发觉的定时炸弹,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仔细想一想,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难道不大么?
在货币银行学里,如果我们把钱全部放在某个企业,在巴萨尔协议里这属于100%风险资产,是高危风险区。哪怕这个企业就算再大,我举个例子,我存了500块到支付宝,结果我在异地网购时被通知冻结,需要我提供银行卡、身份证和交易凭证,一旦提供,差不多这张卡就是它的了。而如果用户拒绝提供,那么这笔钱想要要回来就很困难了。
而且第三方存款机构的存在,会直接削弱我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实施。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可以做到创造存款,增加货币供给和减少货币供给,一旦银行的存款锐减,信用创造能力大跌,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央行作用将大幅度削弱。如果阿里巴巴像美国的雷曼兄弟一样倒闭,中国就陷入了可怕的金融危机。
对付这种风险,美国能够开放市场而以管制为主,因为美国有完善的信用体制背景,而且有完善的压力测试,而中国恰恰缺少这种背景。这就很尴尬。
所以监管到了中国这里,就跟美国不一样了。在中国,金融监管都是怎么做的呢?一切都是试。整个中国的金融监管的历史,就是 试着来 的历史。
也没有压力测试,先让这个创新试着出来看看情况。然后监管政策慢慢就根据情况出来了,不完善的地方再调整调整,把政策提高提高。这就是试。
但试着试着,可能就和监管机构试出矛盾来了。
中国金融的监管机构,其实就是一行三会,实行分业监管。你要做这块金融创新,需要找到上头的监管机构,至少也得向其报备一下。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没做好这件事情?那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涉及的领域比较多,一项业务往往是跨领域的。就看看这个虚拟信用卡,你既涉及到第三方支付,又要涉及到传统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部分,还有客户的信用审核完全依托于第三方支付的过往消费记录。
这么一个金融创新出来,你看,需要关系到多少个监管机构呢?央行你得去吧,银监会你也得去吧!去了其中一家,另外一家就不高兴了。即使两家都去了,说不定还两家都不高兴呢。两个婆婆管,可就是每个婆婆都不讨好了,这是经验之谈。
据说此次虚拟信用卡的报备过程中,中信银行可是向银监会报备了的,也获得了默许。至于央行,微信和支付宝可都没有照顾到,或者说 忽略 了,估计都一心想着做业务了吧。
支付宝、腾讯自己也发申明了,在正式推出虚拟信用卡业务之前,确实缺乏和央行进行更细致的沟通。央行自己也说了,此前并不知情。央行也是看到媒体报道才知道支付宝腾讯发了虚拟信用卡产品,事先他们并未向央行报备。
这样的事情多了,感受到压力可不单单是银联的经营压力,估计连央行都会有压力。
央行当然回应这只是 暂时叫停 ,可这种意图很明显:你连跟我报备都没有,我都不知道了,这太大跃进了。必须先叫停,合规了再来。
从目前来说,央行的这种限制措施倒有点不得其门路的感觉。限制市场规模而非完善游戏规则,实际上很容易卡死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路线,这容易让整个中国的金融业回归到传统的区域中。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评价一下近期央行的举动了:央行 暂停 一下虚拟信用卡的做法,从金融监管的角度上说得过去,但暂停就是暂停,暂停后该去想想更完善的游戏规则,而不应该把暂停变成了永停。至于严限第三方支付,单笔不超5000元,这可就是彻底卡死创新路线了,这样的举动要不得。幸好,这项措施,还只是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