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快递末端服务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调查显示,2014~2016年,我国快件箱派件量分别为1.4亿件、6.2亿件和超过10亿件,快递服务站的派件量也呈现增长趋势。今年1~7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05.2亿件,同比增长30.3%,快递业务量已稳居全球第一。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最后一公里配送的跟进始终滞后于快递业务量的发展,而且因利润微薄且成本持续上升,最后一公里配送已经成为制约快递业发展的瓶颈甚至成为服务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对快递行业体量不断增大,如何高质量、高效率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快递末端“最后一公里”的效率,已经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主攻方向。上至政府机构下至快递、物流企业都在积极行动,以各种方式尝试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其中,就有不少快递公司就瞄准了社区便利店,开始尝试探索进行“快递+便利店”的运作模式,以此优化末端配送体系及网点布局。
近日,一家便利店使用中国邮政线上购物平台“邮乐购”的LOGO引起大家的关注。随后,圆通开始做“妈妈菁选”生鲜便利店的消息也在微博上传开。事实上,这并非是快递企业涉足便利店的首次尝试。早在2011年顺丰就开始就在快递网点的门店基础上增添了便利店业务,通过整合渠道资源,为顾客提供更灵活、更便捷、更智能化的线下社区服务体验。被顺丰命名为“嘿客”的便利店,除可以提供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还具备ATM、冷链物流、团购预售、试衣间、洗衣、家电维修等多项业务。但在随后的市场运作中,嘿客最终与顺丰优选合二为一,组成顺丰商业板块。
毋庸置疑,尽管顺丰嘿客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但却为后来者提供了可参详的范本。在当前新零售浪潮下,利用自身物流优势切入的快递公司,能否搅动最后一公里配送市场?又是否能赚得一桶金呢?
“快递行业增加便利店业务能更好地拓展它的产业链,通过零售业的线上线下的模式,再加上物流的优势,可能更有利于形成新的整合式的发展业态。所以‘快递+便利店’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效的策略选择。”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丛屹对此分析认为。
《2017中国快递末端服务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则预测,未来快递末端配送将呈现包括企业加大流程创新力度、新型末端派件方式加速推广、数据成新型末端战略资源、邮政智能揽投网正在形成、“末端+零售”多元发展、各方强化新型末端安全等六大趋势。
入局者增多
过去五年,申通、百世、顺丰等物流企业陆续试水O2O运营,以合作或自营的模式,利用线下物流网点布局优势升级、扩展零售终端,以期拉动盈利,节省人力配送成本,但多“不愠不火”,甚至“无疾而终”,但这并不影响行业巨头们在便利店业务上的探索。
业界专家对此分析认为,“快递+便利店”模式被外界视为快递公司自营网点业务的延伸和补充,既为快递员节省了配送时间、避免无人签收的情况,也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方便。
正是看中了“双重利好”,众多快递企业争相入局。2015年,由阿里巴巴旗下菜鸟网络牵头,建立面向社区和校园的物流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包裹代收、代寄等服务的菜鸟驿站,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最后一公里服务。
作为菜鸟网络五大战略方向之一的菜鸟驿站,通过与合作伙伴联手网络建设,通过高校学生、连锁店等社会化协同,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末端公共服务网络。在末端配送网络建设上,分布在众多城市的超过4万个菜鸟驿站构成菜鸟网络的城市末端网络,提供末端的综合物流生活服务,未来这将是一张遍布全国的最后一公里物流快递网络。
2016年,一站式采购的B2B电子商务平台百世店加推出了百世店这一便利店项目,并且启动了加盟计划。百世店是以店加平台为基础的便利店项目,发挥丰富的商品源和专业的物流配送等优势,旨在打造互联网+时代社区O2O服务中心。“在零售行业整体衰落的情况下便利店逆势增长,社区商业将实现品质升级。”百世店加方面认为。
2017年4月10日,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宣布,未来五年要开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在农村,该计划也是京东1万家家电专卖店计划后的第3个线下合作项目。“便利店可以扩充品类建立线上卖场、生鲜超市、冷饮店等多类业态,改变现有产品结构。”京东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京东便利店采用100%京东拿货和部分京东拿货、部分店主自采两种模式。与此同时,消费者可享受“1小时达”、“15分钟极速达”、“就近门店的售后服务”等由O2O带来的便捷生活。
7月31日,圆通商贸首家“妈妈菁选”生鲜便利店在普陀新湖明珠城正式亮相。门店面积50平方米左右,店内的商品有600余种,生鲜产品占到25%,基本能覆盖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此外,妈妈菁选还与阿里旗下的易果生鲜达成合作。附近消费者可线上下单,便利店承担起上门送货的服务,除了与零售相关的业务外,这家便利店还将承担“最后一公里”的功能,代收寄递服务。事实上,去年,圆通就推出了妈妈驿站,提供快递代收、寄件等服务,据妈妈驿站官网数据显示,该驿站线下加盟合作数量已达1.6万家。“快递只是物流链条中的一个核心环节,还有很多产品和链条没有整合。”圆通速递创始人喻渭蛟对此表示。
随着更多快递大佬纷纷入局,“快递+便利店”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在业界人士看来,最后一公里的破局,借助便利店增力也许不失为一个途径,然而“快递+便利店”能如期生存下去也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快递企业做零售一定要抓住自身有快递物流这个优势,在细分市场上做出差异化的商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表示。
问题依旧严峻
“快递+便利店”模式似乎好处颇多,不但可以带来客流,加强便利店的特色和竞争力,同时在优化末端网点布局上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能力和客户黏性。
然而在业界人士分析和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行为来看,这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问题依然突出。
大多数快递企业为了方便消费者而将便利店开在生活区的一墙之隔,事实上,在这些“快递+便利店”的周围却早已有抢占先机的各种水果、小商超、母婴用品等门店,甚至还有不少365、7-11等品牌便利店的入驻和大型商超的开业,竞争可谓是激烈异常。与之相比较,快递企业的便利店在商品种类和数量上并没有胜算。
“一家7-11能提供的SKU有2000多个,物流企业的便利店目前选择性太少。”一位零售业人士表示。而在利润方面,来自顺丰优选的数据显示,其业务分为线上商城和线下门店两大块,大约80%的利润都是从这两大块获得,而据顺丰内部人士透露,一个健康的门店,这80%的利润中有1/7来自线下,而6/7来自线上。
目前,“快递+便利店”模式并不会增加消费者支出,甚至有所降低,但对企业而言或需考虑成本问题。在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看来,“若便利店收取货量大,将面临高昂的房租成本和人工成本。”除此以外,难监管、风险难控、取件难高效、合作洽谈复杂等问题也成为快递企业发展便利店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缺乏仓储布局、货品管理、消费者社群运营等经验,也是物流企业参与零售终端竞争的一大“先天”劣势。
“凭借自身的物流资源和派送网络开展商业活动,可以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但快递和零售毕竟是两个行业,企业在跨界经营中还需要在试错中不断积累经验”。北京物资学院现代物流研究院院长邬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