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拼多多走红以来,关于其商业模式、产品质量、购物体验历来争议不断。日前,南京警方在官网发布的《关于“拼多多”、“拼好货”等拼团购物平台存在隐患问题的预警》,再次引发业界对拼多多平台诸多问题的关注。
在该通告中,南京警方指出该类拼购平台存在的诸多隐患问题,一是售假问题,二是以次充好问题,三是存在类似传销问题。对于拼多多这类平台采取让注册会员通过发展2到3名新会员参与拼团,从而减免购物金或免费购物的营销手段,南京警方指出这是一种类传销形式的促销。
不同于云集微店这样真正涉及“拉下线”多级分销式的传销手段,目前拼多多走的还是拼团购物的正当路径,尚没有事实表明拼多多真正存在传销的迹象。拼多多曾推出大量拼团活动,例如“0元抢购”、 “0元试用手机”等等,用意还是很明显,让原有的用户发挥导流作用,借助社交获取流量。所谓“类传销式促销”,实际上也是利用本身的社交特性,对拼购游戏规则的运用。但实际上比起商业模式本身的弊端,与用户之间解不开的死结,对拼多多而言更为致命。
如今拼多多用户过亿,但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却是平台和消费者、商家这些用户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冲突。有数据显示,2016年拼多多投诉量跃居行业第一,高达13.12%,累计接到投诉227宗。而今年以来,拼多多依然“表现不俗”。据公开数据显示,在2017消费投诉榜上,拼多多以152宗投诉位列第四,而前三位分别是天猫、淘宝、京东。根据统计内容显示,拼多多被投诉的主要问题为产品质量差、商家虚假发货、拒绝退款、售后服务差等。除此之外,多名入驻商家反映拼多多不退还保证金,在“拼多多商城”的账户被冻结,货款无法结算提取。
拼多多作为C2B这一模式较为特殊的电商平台,在产品质量的监管上力有不逮,或许可以理解。但相比起消费者对拼多多的抱怨和不满,商家和平台之间的内部矛盾却更加尖锐。对存在于商家间贩卖假货、虚假发货、延迟发货、货不对版等问题,拼多多采取的手段是“严刑峻罚”,在扣钱之余,甚至采取冻结账户这样的极端措施。商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货款冻结的处罚。有入驻商家表示:“入驻之后,赚的钱还不够给它罚的。”拼多多被不少商家戏称为“罚多多”,原因就在于其处罚标准一直受商家所不满和质疑。9月18日,有媒体报道称,多名商家身穿印有“拼多多无良平台”等字的衣服,聚集在拼多多上海总部维权,疑似因拼多多恶意扣款。针对罚款的去向,拼多多方面强调:“平台没有拿一分钱罚款,都给了消费者。”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在社交电商领域缺少竞争对手的拼多多,面临的却是来自内部的忧患。发展至一亿多的用户规模,拼多多却仍存在着“消费者投诉平台—平台重罚商家—商家投诉平台”这样的怪圈,无论消费者还是商家,两头都不讨好。这样一个高容错率的电商平台,采用的是不可持续式的粗放经营,不仅不利于自身的长期发展,对整个社交电商的未来发展,或许也将产生负面影响。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表示,要将拼多多打造成电商版的facebook。现在的拼多多想达成这个目标,恐怕还要先找到更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