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越来越火,越来越多互联网大咖押宝这片蓝海市场。9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原阿里巴巴诚信通直销总经理桂强军加入办公室无人货架公司领蛙,担任首席运营官(COO)。而就在不久前,生鲜电商每日优鲜、易果生鲜也分别宣布通过无人货架进军办公室下午茶市场,加之此前获得美团创始人王兴投资的猩便利,无人货架行业的“百团大战”似乎也即将打响。
无人货架概念渐火
瞄准无人零售项目的创业者层出,这片蓝海市场也被一众互联网元老级人物看好。领蛙日前发布消息称,阿里早期员工,曾任阿里诚信通直销总经理职务的桂强军现已加入领蛙,并担任COO。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桂强军在互联网行业有着丰富的履历。
公开资料显示,桂强军于2002年加入阿里后,除担任诚信通直销总经理职务外,还曾被聘为阿里学院优秀讲师、淘宝大学网商MBA讲师、杭州网迷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联盟副主席、杭州电子商务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务。
对于加入领蛙,桂强军表示,无人货架首先是零售的生意,将来会是流量的生意。目前在一线城市,仅北上广深的企业就在200万家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领蛙是2015年7月由胡双勇创立,专门提供企业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公司官网显示,创始团队多为阿里系出身,基于自行研发的云端自助便利店系统与配套物流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实现零成本开通自助便利店,为员工提供休闲零食、饮料、水果、冷饮等日常需求。同时,领蛙还提供会议茶歇、节日福利礼包等定制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领蛙分别于2015年10月和2017年8月获得天使轮和A轮两轮融资,其中天使轮融资金额数百万元,A轮融资数千万元。
巨头注资遍地开花
瞄准办公室下午茶生意的无人零售项目说不上有多少创新,从自动贩卖机问世,就已算无人零售的最初形态。随着亚马逊Amazon Go、阿里无人零售项目“淘咖啡”、居然之家怡食盒子(EATBOX)等先后亮相,零售巨头涌入,无人零售概念才真正被大众所关注,无人货架作为无人零售中的一条分支,也吸引了更多企业的注资。
无人零售概念进军办公室下午茶市场的企业不止领蛙一家。9月4日,无人便利架平台“猩便利”宣布获得1亿元天使轮融资;同日,办公室自助零售企业果小美宣布完成超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8月,生鲜电商每日优鲜内部孵化的无人零售项目每日优鲜便利购浮出水面;易果生鲜也于8月宣布,与哈米科技达成战略合作,推进办公室自助零售项目落地。
还有七只考拉、零食e家、小e微店等创业企业分散在全国各地。随着零售巨头和资本机构加码,无人货架的头部战役已打响。
突破传统成本瓶颈
吸引零售巨头和资本机构加码的原因之一,在于无人货架打破了传统零售模式的成本桎梏。
一名便利店经营者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传统便利店要考虑加盟费、装修费、软硬件设备费等成本,普通便利店前期投入要20万-30万元,如全家、7-11等连锁品牌店可能要80万以上。后期还有租金、人员工资、水电费、损耗等运营成本。其中店租和人力成本花费最高。如一线城市普通地段基本要2万元/月。一家70-80平方米的门店至少配置4名店员,每月人力成本至少要1.6万元。
对比而言,以办公室下午茶为销售场景,通过无人零售货架进行销售的企业基本不需要考虑上述传统便利店的运营成本。领蛙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很多企业都是将领蛙的无人货架作为公司给员工的福利引入,所以一般不需要缴纳占地租金。
此外,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无人货架企业入驻都不需要缴纳“入场费”,而无人货架的投放成本仅需要几千元,省去了一大笔店铺租金费用。
无人零售货架的主要成本其实是在人力成本以及更多的隐性成本上。就人力成本方面,包括技术开发人员、供应链和运营人员等,每一个货架的运维人员配比其实并不少。另外,订单、库存管理、补货等后端开发其实是成本花费最高的。
场景创新寻找商机
办公室下午茶的消费需求明显,对无人零售货架的研发也看似不需要太高的门槛,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想要抢占这片市场却并不容易。公开报道显示,华润万家与芝麻信用在2015年曾联合推出Vango无人便利店项目,顾客购买商品后自助结账,第一天店内实际销售了1.67万元的商品,但实际收到款项仅1.37万元,营收损失近18%。此外,此前武汉地区的无人零售项目“用心点吧”,运营6个月后,公司发现开放式货架导致货损率居高不下,普遍突破10%,最严重的货架达到39%。尽管当前更多的无人货架研发企业瞄准的是办公室这样一个空间相对封闭的市场,但防盗、防损仍然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北商研究院特约专家、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称,无人零售是传统商业的一种补充,是以通过无人技术降低运营成本为出发点,但目前部分无人技术并不成熟,实际运营成本并不低。电商行业专家、上海万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CEO鲁振旺此前也表示,相较于在传统超市中卖水果,运营商可以随时补货,并对产品品质进行实时把控,无人零售项目更像是一个“黑匣子”,更加大了对供应链管理的难度。胡双勇坦承,办公室无人货架看似门槛低、谁都可以进入,但真正的难点在于规模化后的精细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