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无人零售,人们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Take Go和Amazon Go,因为这些品牌的影响力及技术实力早已有目共睹,但无人零售前期得烧钱,而且技术门槛要求很高,如何节约运营成本也是一大难题,所以其他的参赛者的加入无异于是来陪跑助威的。
据东吴证券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无人零售大致有三种路线,一个是人工智能流派,主要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传感器融合技术、卷积神经网络、生物识别等技术;第二种是物联网流派,采用RFID标签技术;最后是互联网流派,主要是利用二维码来完成对货物识别。
RFID及二维码支付不能算是颠覆,充其量是一种局部改进,没有任何的质变,无法在效率上有所突破,而且规模升级后,随之而来的成本的边际效益也会捉襟见肘。
无人便利店的商品触达方式,一定程度决定了店铺规模、运营能力乃至购物流程、技术应用、成本投入等。在早期运营中,由于技术不确定性导致的针对货损、货缺风险防范乏力,会为商铺带来运营风险,这暗示着没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店铺可能面临血本无归的遭遇。此外,通过机器识别,传感器融合技术涉及到的个人信息有泄露危机,相关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对此立法保障,行业缺乏针对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仍需规范。
前不久马云的杭州第一家无人便利店里挤满了大妈,她们不是去购物的而是为了去蹭一下免费的空调,这其实无可厚非,因为空调开放原本就是店铺运营的沉没成本,无论有没有人都得开放。这也从一个方面暴露了市场管理制度存在盲区,没有了人员管理,店铺秩序很难维持,售后纠纷也会越来越多,店内突发安全事故,如何有效安排离场,业没人指挥。
中百集团总经理万明治曾撰文分析了无人零售的模式和未来,他表示,很难在投资、成本和销售产出这几个方面找到突破点。更有相关业内人士对无人便利店持续盈利能力表示了担忧,单从商品看,无人店销售的商品也多为标准化商品,这种商品价格透明度高、毛利率低,明显不如传统便利店经营的熟食和水果等非标产品。而对于包装,无人店也给不了满意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加上没有人值守,短时间内无法提供差异化服务。
尽管无人便利店广泛被看好,但还是存在很多致命的问题,所以在市场及技术还没真正成熟之前,就让这块神奇的领域自己先静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