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销售额增幅连续五年超过20%,被称为实体店“最后一个创新样板”,如今却难逃被收购的命运。6月16日,亚马逊以137亿美元收购美国食品连锁超商Whole Foods(全食超市)。
全食超市对于国内零售商具有标杆性的意义,这从近年来数量激增的各色高端超市就可以看出。尤其是2015年之前,实体零售业在电商冲击下一时间理不出头绪,以价格优势与商品丰富度取胜的大卖场业态遭遇“寒冬”。
而全食超市却以高出沃尔玛等普通超市40%至175%的商品定价,出售“高价、高质量”的有机、天然食品。这一独特卖点使得其业绩连续5年增长,门店遍布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多地,甚至有媒体报道称,“平价超市已经走向末路,以全食超市为代表的的高端超市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业态。”
在此背景下,国内零售企业效仿者众多,既有绿地集团在2015年前后开出的精品超市绿地G-super、沃谷农业旗下的“果蔬好”等没有零售业经验的“外行”纷纷试水,也有众多实体零售商发力精品超市,例如永辉开出bravo精标店、金鹰百货打造的GMart超市、华润旗下的ole’和blt,以及北京华联的BHG精品超市和上海城市超市等老品牌。
全食超市面临被收购,昔日的“教父”走下神坛,这对于国内零售企业造成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但早在两年前,全食超市的困局已经有迹可循。2015年5月,据BusinessInsider报道,在过去的3个月中,全食超市的股价下跌25%,原因是投资者认为,该品牌无力再吸引新的顾客。其竞争对手也是如今的潜在买家——超市连锁品牌克罗格超市预计赶超全食,成为美国最大的有机食品超市,而Trader joe’s连锁店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量是全食超市的两倍。
发展至2016年,全食超市股价下跌50%,销售额同步下滑,其母公司更是于当年9月份宣布将在年底之前裁掉员工数的1.6%,共计1500人。全食超市遭遇经营危机,已然呼之欲出。
那么,是全食超市不行了,还是高端超市业态有待考证?全食超市的现状就如同中国自有品牌联盟执行董事张智强所说,“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以精品超市为代表的高端定位业态,已经到了两极分化、迭代整合的阶段。
经济下行,核心客群遭遇分流
回顾全食超市的发展路径,其大肆扩张的几年恰好符合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段,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等高品质商品的追求为全食超市的“高价、高品质”定位奠定了基础。如今遭遇困局,与呈现出“U”型曲线的美国经济同样紧密相关,使得全食超市的核心客群逐渐分裂为两大阵营,一边是消费能力得到提升的顾客被更为高端的创新业态吸引,另一边则是受到影响的部分中产阶级,在有机食品日渐普及的情况下选择了价格更为低廉的同类型超市。
据美国2015年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除了继续疲软的制造业之外,其零售销售总额也于2015年12月起出现“意外性”下滑。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6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率预估从2.2%调降至2.1%,并且下调了2017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8%降至3.6%。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全食超市的目标客群具有消费高端商品的能力,但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这些人逐渐分化为两大阵营,一部分是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乃至高端客群,在有机食品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全食超市提供的卖场环境、购物体验以及高品质商品将此类人群吸引至卖场之中。但发展至今,美国已经出现了不少比全食超市更为高端的创新型业态。
举例来说,美国加州地区近年来出现多家区域性零售商,他们的门店数量相对来说较小,但因为其创新概念而备受高端客群追捧。一家名为gensler的区域企业,主打“location”概念,门店内销售的所有商品皆来自于周边农场,甚至于巧克力也是从原料种植到加工乃至销售都由gensler主导完成。
而最近两年兴起的“零售+餐饮”概念实际上在美国也早有典范,怡食家超市总经理安利英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我们在美国调研时发现了一家主打豪华夜宴附带食材销售的门店,商品价格昂贵,且有专业厨师策划相应主题上门烹饪,在当地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例如SKP的高管就为其家庭定制了一年的晚宴服务。”
另一阵营则是消费水平受到影响的部分中产阶级,尤其是当美国社会中的有机食品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其市场规模早在2014年就已经达到390亿美元。也就是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涉足有机食品领域,包括trader Joe’s(乔氏超市)、克罗格超市甚至是阿尔迪等平价超市。
据Dcist.com网站的数据显示,全食超市一包藜麦的售价为9.99美元,而乔氏超市则是4.99美元;无麸奶酪披萨在全食超市的售价为7.49美元,而克罗格超市则是4.99美元,为此,一些对有机食品有消费需求,但经济能力受到冲击的客群则倾向于相对来说更具性价比的平价超市。
转型失败,双线发展难以兼顾
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全食超市并非后知后觉,在国内零售商还将其奉为高价值商品代言人之时,全食超市已经悄然降低了部分商品价格,并且开出其针对80后、90后推出的新业态——365超市,主打有机、环保、低价等强调性价比的创新概念。但从目前来看,双线并行非但没有为全食超市吸引来新进客群,甚至无法保证主线业态的持续增长,全食超市的转型可以说收效甚微。
曾经有消费者评价称,去全食超市消费要做好“花光月薪”的准备,当此类看法影响到全食超市的股价时,全食做出回应称,“将降低某些商品的价格。”但是,据美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摩根大通银行分析师称,“该企业并没有尽力推销特价商品。”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甚至没有意识到全食超市的价格正在下调。
但客观来讲,全食超市一旦大幅度下调价格,必定在与沃尔玛、阿尔迪等平价超市的“价格战”中败下阵来,可谓进退两难。
再看曾经将全食超市推向神坛的有机食品,随着沃尔玛等其他超市也开始出售此类商品,消费者去全食超市购物的欲望就被大大减弱。虽然全食超市也有主打差异化的自有品牌,但大都是基本商品,而乔氏超市则有超过80%的自有品牌,在该超市公布的最后欢迎商品排名中,就有辣椒柠檬鸡肉汉堡、曲奇黄油、玉米、辣椒酱等其他地方买不到的独家商品。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全食超市于2015年5月开出其副线品牌365by whole fools market。365超市可以理解为低价版的全食超市,其中90%的商品选品与定价都由全食超市德克萨斯总部制定,这与全食超市地方销售团队可以直接对当地货品定价的运营模式明显不同。
可以说,为了留住被乔氏超市、阿尔迪以及沃尔玛等平价超市抢走的客群,全食超市不得不从精品有机超市延伸至中低端超市,但从其业绩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受到新开门店的影响,其在2015财年的销售额上涨了8.4%,达到153.9亿美元,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却分别下滑了7.8%和7.4%。尤其是同店销售在2015年第四季度和2016年第一季度分别下降了0.2%和1.8%,可以说颓势逐渐明朗。
复盘高端超市,性价比或成重要卖点
遭遇困局的不只是全食超市,盘点国内仿效全食的众多精品超市,面对有限的市场空间,却有众多试水者不断涌入,早已沦为一片红海。就拿国内市场份额相对占比较大的华润ole’和blt精品超市以及北京华联旗下的BHG来说,前两者开店增速不达预期,后者更更是在2016年第三季度爆出了净利润下滑320%的惨淡业绩。
某资深零售高管向《第三只眼看零售》分析称,“目前国内的高端超市实际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型,首先是某大型零售企业为提升品牌定位、吸引高端客群做出的补充业态,例如BHG、G-super以及华润V+等精品超市,这些品牌实际上占有其母公司的大量补贴,究竟赚不赚钱,很少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其次是以高溢价进口商品为主打的精品超市,类似于city super以及上海城市超市等企业。最后还有一些典型的小众超市品牌,例如主打日式商品的APITA。”
这些大中型连锁超市实际上基本划定了高端超市的市场份额,无论是它们想大幅度扩店,还是新进者想要分一杯羹,目前来看都不太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其主流客群的流失,例如上海城市超市早年间主要针对外籍人士,但受到外籍人士归国的影响,城市超市开始将其目标客群定位为具有国外生活经验的中产阶级。然而,城市超市近年来很少扩店,最近更是被天天果园收购。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消费者已经走出了对进口商品盲目崇拜的阶段,取而代之的是对“高价值”商品的追求,也就是在日常消费中不易获得,品质较高的差异化商品及体验。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些体量相对较下的新兴零售企业反倒容易创新,例如安徽乐城旗下的生鲜传奇,盒马鲜生等。
“当一些小企业成功创新之后,便会有大型连锁零售商利用资本进入,这是一个渐趋成熟的零售链条。”北京某深耕精品超市业态二十余年的零售高管评价称。
为此,《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高端超市业态未来或许将会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此前为进口商品附加三倍以上溢价空间的“高端定位”或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商品性价比的精品超市,另一方面则是创新性业态将会成为定位“高端”的新属性,就如同美国加州分割了全食超市大量高端客群的gensler等企业。
这实际上是消费升级的必然挑战,就好像十年前被视为“高档洋快餐”的麦当劳,如今却成为多数家长眼中的不健康食品。高端超市的经营者们或许该打破对于“高价格”商品的依赖,转而从区别于日常消费的品质商品以及与高端定位相符的卖场服务等方面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