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初创公司千百万,可千百万中也只拼杀出几十个凤毛麟角的独角兽;中国风投资本千万亿,可这千万亿的真金白银又能挖掘扶植多少BAT?从一家初创公司成长为一个估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不仅需要“超高智商+绝佳情商”,步步为营、运筹帷幄,还需要“雄厚资本+铁杆用户”,步步生金、一呼百应。
虽然目前中国的创业环境略显浮躁,但是真正创业过的人都明白,创业绝对是九死一生,既要有“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孤勇,又要有“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的谋略。投资界本期盘点在2015年,哪些独角兽创业公司混得比较糟糕,2016年能否涅槃重生?
小米:野蛮生长5年,估值460亿美元,雷军下一步向做还是向右?
目前估值:460亿美元
糟糕指数:★★☆
糟糕事件大盘点:
智能手机销量未达预期。无法保持往年的高速增长,这是小米2015年遭遇的最大困境。在2015年初小米和华为纷纷定下了手机出货量目标,且均为8000万台-1亿台,结局是华为手机全年销量超1亿,而小米手机全年销量约为7000万左右,打脸pia pia的!
遭遇产品瓶颈和专利麻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速放缓也凸显出小米手机的疲软现状,小米新品发布会虽然还在按部就班的开,但雷军的“声音”越开越小。被雷军寄予厚望红米Note 3 表现平平,不具杀伤力;雷布斯“憋大招”、外界期待1年的小米5,在前几天终于面世啦,但是反响只能用“呵呵”形容。小米全球化进程加速,但是同时专利短板将逐渐变成现实困扰,这个软肋就像定时炸弹。
品牌光环与粉丝营销褪去风采。小米依然被困在18-30岁的中国消费群体中,而专注低价市场的策略导致其品牌形象受到冲击,客户多样化的缺乏无疑小米面临的另外一大挑战。此外,小米的粉丝营销模式在海外遇到很大的调整,而品牌知名度较低以及产品供应有限都是硬伤,短时间很难获得高增长。
投资并购布局尚未发挥生态链式连锁效应。雷军在2014年开始打造小米生态链、涉足更多的产品;到了2015年,小米系(小米+顺为)不断通过自营+投资并购式布局继续扩大生态链, 全年出资超24亿美元,投资并购70多家企业。在这些生态链条中,硬件、文娱是小米的主线,教育、金融、房产服务也是重点,但目前尚未发挥生态效应。
缺乏强的、持续的盈利能力,估值虚高面临下调风险。小米的前景在于生态系统,但移动服务、电商、品牌消费产品——这些仍然没有成型,并未成为不断增长的巨大利润来源,无法支撑其460亿美元的天价估值(投资者也开始质疑)。现在的小米正陷入无比糟糕的融资困境,就目前的资本市场大环境而言,一旦启动新一轮融资就必然面临估值下调风险。
总结:2014年,小米已经开始面临增长困境,一度被很多媒体称“走下神坛”,于是2015年就注定成为小米成长历程中的分水岭。雷布斯近日高调宣称,小米账上现金超100亿,不缺钱,信不?反正小编还是认为,小米在2016年的表现将真正决定小米未来,能否打好“社群电商+互联网平台战略+生态链投资”组合拳战略,把握住最后的涅槃重生机会呢?还是2017年,再论小米吧!
微众银行:背靠腾讯的中国首家互联网银行,总理亲自放贷,说好的颠覆传统银行呢?
目前估值:55亿美元
糟糕指数:★★★
糟糕事件大盘点:
顶着首家民营互联网银行的身份,总理亲自完成第一笔放贷,但成立一年多没翻出大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微众银行,由腾讯、百业源、立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发起设立,在2014年12月获得金融许可证,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0亿元。“系出名门”的微众银行至今已成立一年多,背靠腾讯,最该借助社交和征信数据大搞创新,但事实上其远程开户等各项业务都推进缓慢,鲜有“亮点”,令期待者大失所望。
说好的颠覆传统银行呢?结果走的根本不是银行的路子。2015年,微众银行的打开方式完全不对,把核心的存贷款业务都甩给了合作银行(所得利息收入双方分成),只从中起到风险管理、运营服务等中介作用;挂上去几个理财产品然后收取顾问费(寄望于腾讯海量的用户导入),好好的银行生生办成了P2P;好不容易上线了第一款产品——微粒贷(信用贷款),业务需求还是转给银行。总结下来,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是负债还是赚钱,这些统统与微众银行无关,他好像只负责介绍用户。
豪华高管团队离职出走,混合体系下的创始团队融合性是大问题。最初微众银行的创始团队以“平安系+腾讯系”为主,此外还有银行系高管加盟,如今不过一年的时间,曾经的豪华高管团队就已“物是人非”。微众银行前行长曹彤、前副行长郑新林等相继离职,据悉是因为“银行系+保险系”高管团队间存在文化、观念冲突,开业后多次调整组织架构,业务方向不明,人事动荡问题短时难解。
总结:12月25日,央行对外公布《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正式放开远程开户限制,此举为网络银行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2015年经过对各项业务的初步探索,微众银行已确认消费金融(贷款)、财富管理(存款)、平台金融三大业务主线,并在2016年2月获得华平投资、淡马锡4.5亿美元的A轮融资,如果其2016年的业务量不能呈现“加速度”式增长,那真是没天理啊!
万达电商:背靠“腾百万”快速成长的富二代,扬言5年投资200亿,不过是“放狠话”?
目前估值:超30亿美元
糟糕指数:★★★☆
糟糕事件大盘点:
未成立前就话题不断,三年两换CEO两换COO。早在2012年5月,万达电商最先走进公众视野是因为搭建电商团队,高调且高薪招人,动辄年薪就是几十万、上百万。从2012年12月至今,万达电商有两任CEO龚义涛、董策,两任COO马海平、刘思军,高管离职、中层变动、人员流失是万达电商难解的痼疾。
背靠“腾百万”而快速成长的富二代,三家合纵连横、亦友亦敌。2014年8月29日,万达、腾讯、百度宣布在香港注册成立万达电商,注册资金50亿元,万达集团持有70%股权,百度、腾讯各持15%股权,扬言5年投资200亿元,建全球最大O2O电商公司。虽然“腾百万”看起来具有互补优势,但从万达电商的股权结构来看,三方合作的炒作概念大于战略运营。
从万汇网到非凡网,二次转变依然停留在概念层面。万达电商成立至今,从物理产出上看只有两个并不成形的产品:万汇网和飞凡网。2013年年底,万汇网正式上线,定位为万达广场的O2O智能电子商务平台,因为“格局太小”无奈被弃(目前域名都已被非凡网收编)。飞凡网在2015年3月上线测试,是“腾百万”投入重金的电商新平台,目前项目也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投巨资建设云计算中心、支付系统、技术研发等,但效果待考。2014年底,万达以3.15亿美元收购快钱68.7%的股权,为电商生态系统完成支付闭环;2015年4月,万达电商云基地项目落户成都市双流县,总投资约30亿元,承载万达电商的数据存储及云计算中心,支持电商全国联网运行;另外,万达电商还完成了15个智慧产品研发,制定了未来3年更多的技术研发目标。
总结:据悉,万达电商目前已经与国内近600家购物中心(预计在2016年再新增1000家)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到2016年年底,万达电商将覆盖去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万达电商未来会与万达金融板块合作,推出一系列互联网创新金融服务,不久后可与轻资产战略结合。原则上说,万达电商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大,但如果2016再无颠覆性突破,这个估值超30亿美元的独角兽估计又要夭折啦!
口袋购物:轻狂王珂C轮融资3.5亿美元,口撕VC博眼球,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目前估值:15亿美元
糟糕指数:★★★★
糟糕事件大盘点:
从导购到微店,口袋购物转型之路好像并不顺畅呢?2011年,口袋购物原本是做移动电商导购软件起家,但在淘宝封杀第三方导购后,一大批社交电商导购平台(美丽说、蘑菇街等)被逼转型。王珂借此筹谋,开始打造移动购物平台“微店”,2014年1月上线,依靠简洁的开店流程与朋友圈营销迅速斩获用户;2015年,大大小小的微店近百家,且微店平台化逐渐成为大势所趋,微店隐隐势微,虽然获得腾讯投资,但却没有利用好资源。
市场上竞争对手那么多,获4轮融资的口袋购物核心竞争力何在?口袋购物的商业模式与美丽说、蘑菇街大同小异,微店的主要来源仍为交易佣金,但在购物体验、产品设计、以及用户流量方面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尽管微商和微店是口袋购物获得高估值的重要因素,王珂为引流微商们,曾在微店上投入2亿资金,但产品真假问题令其备受非议,微店是售假商家的避风港,这是个至今待解的难题。
试图从移动、社区两个领域颠覆淘宝,杀手锏是开放+免费,别搞笑了!王珂一开始对微店没有任何盈利要求,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规划,他推崇的是淘宝模式,信仰的是开放+免费,“用户规模到了一个阶段,钱自然就会有了”!这又流露出他想把微店折腾成“移动端淘宝”的最高目标。但残酷的结果证明,手机淘宝作为移动电商老大的地位,暂时无人能撼动。
不专注是大忌,微店接入O2O市场,口袋购物投资社群产品“趁早”。在2015年6月,微店悄悄上线了包含按摩、外卖、美甲、家政等领域的O2O项目,然而如此仓促布局,结果不言而喻。2015年12月,口袋购物1000万人民币投资女性励志类社群“趁早”,不知道王珂“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难道也要进行外延式扩张啦,不知道是否还来得及?
总结:在整个2015年的微店争夺战中,鱼龙混杂,洗牌已开始。对口袋购物而言,因为发力较早,加上雄厚资金的支持,也使得其微店业务能与别家拉开差距,具备一定想象空间。目前微店还处于需要各方共同去培育市场的阶段,无序状态下“乱”字当前,短时难料成败。2016年,口袋购物想真正通过微店圈住商家(通过微店掘金),那就需要彻底完善平台规则、假货遏制、信用、监管体系等微商整个生态的管理机制。
酒仙网:7轮融资14.3亿却连年亏损,2016融资难、转板难
目前估值:10亿美元
糟糕指数:★★★★☆
糟糕事件大盘点:
酒类电商一直处于野蛮生长状态,郝鸿峰带领酒仙网一路颠簸走到今天。酒仙网成立于2009年9月,6年多过去了,中国的酒类电商整体上依然处于野蛮生长状态,尽管企业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无数酒类电商因此倒闭),但是却未能在供应链等关键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酒行业销售收入超千亿,酒类电商销售收入占比不到2%,渗透率极低。市场大环境如此恶劣,酒仙网的未来发展困境可想而知。
历经7轮融资14.3亿却连年亏损,2016年酒仙网的融资境况不是很妙。酒仙网一路走来,拿到多轮融资,全凭资本助力才能加速布局,而白手起家、亿万身价的郝鸿峰一路走来毁誉参半。酒仙网的模式经过不断调整,从电话销售、B2C到互联网定制、O2O、B2B,连续亏损的现状仍未改变,2016年酒仙网盈利情况依然堪忧,虽然“烧钱、亏损”是常态,但第八轮融资将从何而来?
2015年酒类电商行业并购动作频频,新三板挂牌后想择机转板难。2015年,酒仙网也开始对外投资(入股华龙酒业、名品世家),加速拓宽O2O赛道;其他酒类电商如歌德盈香先后斥数亿巨资并购也买酒、酒老板,目标直指上市。郝鸿峰直言,对于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希望酒仙网通过新三板为跳板,迅速转向主板。然2016年酒仙网如果依然亏损,那么并购重组或是唯一出路。
总结:酒行业已历经一系列调整,2013年去库存化,2014年去产能化,2015年去主体化,2016年是酒行业的触底反弹期,酒流通行业会将洗牌进行到底。虽然净利润亏损逐年降低,但形势不容乐观。同为新三板上市公司,1919现金流充沛、已坐稳市场第一的宝座,作为酒类电商“活化石”的酒仙网,2016年,不能扭亏为盈,又在市场上融不到钱,那将是很要命的事(按照酒仙网的烧钱进度,G轮也差不多烧光了)。
凡客:4年风光鼎盛+4年人人唱衰,2015年带着情怀回归的陈年,依然在坑里
目前估值:10亿美元
糟糕指数:★★★★★
糟糕事件大盘点:
凡客成立至今已9年,陈年已尝遍人间百态,2015年高调谋回归。从2007年成立,凡客曾备受资本宠爱,经过7轮融资总额超5.2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联创策源、IDG资本、赛富投资基金、启明创投、中信产业基金、淡马锡等,最高估值达50亿美元,只可惜盲目扩张、库存危机、资金链断裂、上市折戟高管出走、质量缩水等等挫折之后,曾经的辉煌已不在。2015年,陈年带着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变革重新杀回市场,并成为众多舆论解剖的标本,但然并卵。
虽然放弃对“规模”的执拗,但真正做到满血复活谈何容易?年年反思,年年改造,年年亏损,陈年并未找到适合凡客的发展之路。甩掉库存包袱,从品牌到平台再到品牌的屡次尝试,让凡客品牌遭受重创,仅有的资金也在不断消耗,屡次调整中如风达等优质核心资产逐渐流失,最终却没能实现品牌溢价。
重塑对“产品”的执着,市场上真正为此买单的寥寥无几。痛定思痛,凡客开始向小米学习,专心打磨产品,做爆款;陈年又将产品线放到了凡客最初的起点——T恤和衬衫。为了重振凡客,为了重新赢得用户,陈年在产品品质上下了大力气。但一方面是陈年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却是屡次爆出的质量不合格,陈年的情怀之路走的似乎也不太顺畅。
学习小米模式的陈年,从一个迷失走进了另一个迷失。陈年不惜以残酷而决绝的方式将以前的凡客予以全面的否定,以建立起用户心目中对凡客的新印象。对此,业内人认为,陈年和凡客目前更紧迫的任务不是兜售情怀和贩卖互联网思维,而是进行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这也是以凡客为代表的+互联网跨界经营者亟须做的事情,即在引爆潮流之后,如何为自己赢得一种持续的生产与经营能力。
总结:曾经大规模扩张的凡客,如今口碑一路下滑,知名度也大不如从前。在TMT圈子里,融资超过7轮还没上市也就剩下凡客了(在2011年错过了上市的最佳机会)。如今估值也大大缩水,从30亿美元降到勉强的10亿美金,这恐怕远远达不到陈年的上市要求。就目前市场现状而言,还有哪个投资人或者投资机构会投资一个处于没落深秋的凡客呢?此外,面对被电商宠的喜新厌旧的消费者以及00后,定位于中国快时尚品牌的凡客,剩下的机会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