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正在踏出保障网约车司机权益的第一步。
近年来,搭着数字经济的时代便车,网约车越发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3.65亿。
与巨大用户需求对应的,是同样巨大的平台运力供给。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202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227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336.4万本、车辆运输证125.5万本。
然而,和网约车行业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网约车平台的主要运力,同时也充当着平台和用户“桥梁”角色的司机群体,却长期面临着收入波动、权益保障不够健全、平台规则不完善等问题。
有鉴于此,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针对中小商户反映强烈的网络平台收取高额服务费的问题,明确“引导外卖、网约车、电子商务等网络平台合理优化中小企业商户和个人利用平台经营的抽成、佣金等费用,用技术赋能促进平台内经营者降本增效”。
解决网约车司机群体的权益问题,既要靠政策的推动和落实,也离不开行业代表企业的发力。
对此,在网约车占领头部地位的滴滴出行,在司机权益保障方面踏出了行业的第一步。
4月21日,滴滴出行宣布成立网约车司机生态发展委员会,将针对滴滴司机劳动者权益保障、司机收入稳定透明、平台规则公平合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提升。组织安排方面,网约车平台公司CEO孙枢亲自挂帅,担任委员会主任,直接向滴滴出行董事长程维汇报。平台司机负责人刘西帝任副主任,滴滴安全、规则、产品、供需、区域,沟通、公益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常设委员。
根据滴滴公告,委员会将邀请法律及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作为顾问,并持续通过线上调研、司机开放日、司机共创会、司机恳谈会等形式,围绕滴滴司机劳动者权益保障、推动司机收入稳定透明、提升平台规则公平合理性等方面,面向司机群体征求意见和建议。
滴滴成立委员会这一事件的价值点体现在,滴滴作为具有较大行业影响力的网约车平台企业,率先成立这样一个组织,给网约车司机提供了发声的窗口,推进了互联网平台建立司机劳动保障制度的进度条,对于业内企业而言可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网约车司机劳动保障问题在国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公司“不得不”正视司机的权益保障问题。比如,Uber就在此前宣布将英国的司机重新定义为正式员工。Uber在英国的所有司机都将获得带薪休假、公司养老金和最低收入保障等福利。
比起Uber等“被动妥协”的公司,滴滴是“主动性”地往前迈出了第一步。不过,也有观点提出,滴滴迈出这一步之后,还有诸多具体问题值得关注,如劳动强度、社会保险等均需要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网约车司机和平台利益的分成权益问题。在为司机建立稳定、透明的收入机制以及合理的休息时间等权益的基础上,滴滴今后是否会对抽佣比例进行调整才是决定“定心丸”是否起效的关键。成立委员会,仅仅还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