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共享经济依然是创投圈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自共享概念出来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五花八门的共享项目就层出不穷。随着资本的退潮,盲目跟风的共享领域率先迎来淘汰潮,共享经济所衍生的问题也浮出水面。诚然,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项目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共享企业自身 造血 能力低,一旦资金出现问题,则容易面临无法支付高额运营成本、维修成本等局面,甚至倒闭。在业内人士看来,2019年,共享经济领域,只有真正存在高频需求,且具备造血能力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专家声音
ofo、摩拜两家年轻企业,本来可以借助资本支持潜心修炼内功,将精力放在提升用户体验,改善产品品质,加强成本管控,进一步创新商业模式上,然而还是选择了资本竞赛,铺车占市场,甚至掀起红包车、免费骑、免押金三级 价格战 。这样的盲目竞争无疑会造成资源浪费,大量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砸钱的恶性竞争只会让企业越陷越深,最终被这个无底洞吞噬。
市场火热,前景一片光明的时候,独角兽们凭借风口可以飞得很高,但是随着市场饱和,寒冬降临,能否飞得远还是要看自身的能力。对于共享单车等企业来说,要寻找到新的增长点,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才能让 共享经济 的理念真正造福于民。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杨德龙
模式对比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需要搭建一个连接需求者与供应者的信息交流平台,平台只是扮演着协商的角色,不占用任一方的资源,甚至不用承担后期的维护费用;业务主体一定是有资源需求和盘活闲置资源需求的双方。
租赁经济
以自有物品直接出租,赚取租金和利息,APP只是租赁渠道,并不存在沟通平台;所有资源的本身不是闲置资源,由公司主导参与,需要前期投入、中期运营、后期维护,是重资产模式。
回顾:共享项目频陷僵局
共享经济在2017年可谓是遍地开花,先后涌现出了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租衣、共享汽车等项目。但一年时间不到,很多创业项目就相继走向了结束,就连当初掀起风潮,且被认为是刚需的共享单车也在2018年遭遇重挫。
事实上,共享单车从2017年就开始进入淘汰赛,有的企业经营仅数月就宣布停止运营,如悟空单车等。随后,小鸣单车、3Vbike、町町单车、1号单车等不是停运,就是退出市场。当时,外界普遍认为,共享单车企业运营的难点是盈利问题,如果不能占据市场份额,就无法实现盈利,并看好头部企业ofo和摩拜的发展。
到了2018年,ofo和摩拜也陷入了僵局。ofo方面,退还用户押金、支付供应商的欠款、维持公司运营成了其头上的 三座大山 。根据2018年5月中旬ofo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当时ofo对供应商欠款约12亿元,城市运维欠款近3亿元,合计欠款15亿元。2018年收官之际,ofo 押金风波 全面爆发。直至目前,还有超过1000万的用户在排队等候退押金。
另一共享单车头部企业摩拜在2018年4月被美团点评以27亿美元作价收购。然而,根据招股书显示,自4月4日美团收购摩拜以来,摩拜于2018年4月4 日至2018年4月30日的骑行收入为1.47亿元,净亏损为4.07亿元,每天亏损达1500万元。如果以此类推,摩拜一年的亏损要逾50亿元。2018年12月23日,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发布公开声明,称因个人原因辞去摩拜单车CEO职位。
在共享汽车方面,目前EZZY、友友租车、途宽易、麻瓜出行等共享汽车平台也都相继停止运营,途歌等平台也被曝出退押金难的情况。友友用车创始人李宇曾对媒体表示: 共享汽车目前难盈利,费用完全不能打平成本。
运营:本质还是分时租赁
ofo小黄车初诞生时曾被称为 中国式创新 ,摩拜单车也被美团创始人王兴认为是 少有的真正中国原创 在共享单车的带领下,市场更是掀起了共享经济热。然而,目前很多共享项目的本质还是分时租赁,属于重资产的传统商业形态。
尚房科技创始人段永嘉向记者表示,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在本质上看,还是分时租赁,采用直营设备,通过连接智能设备和移动支付来取代传统人工管理模式,是技术升级后带来的运营方式改变。 模式本身并没有太大改变,分时租赁依然是一种B2C。 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很多企业则盲目争夺市场占有率,带来了较高的经营成本,甚至无法覆盖现金流,导致倒闭等。
而扩张的背后,离不开资本的推动。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共享单车领域投资金额达258亿元,2018年共享单车领域中的头部企业融资、并购等金额就达288亿元。行业预计,仅对看得见的金额进行统计,加上占用的押金,共享单车累计投入应该会超过600亿元。
在共享经济领域,共享汽车更是个烧钱的项目。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企业迎来千亿元的融资,共享汽车就占据65.9%的融资额,居共享领域之首。2018年上半年,共享汽车共13家企业获得融资累计15笔,融资金额约有12亿人民币以上。
资本狂欢后,这些共享项目在短时间内占领了更大市场,但盈利依然是最大问题。以共享单车为例, 一个理想化的共享单车企业囊括了平台+单车,其背后拥有着海量的用户以及会产生海量的出行数据,因此也就对应了:单车分时租赁收入(押金和租金);平台共享服务收入,如广告植入、平台导流服务费;大数据增值收入:单车运营服务、商家精准营销、政府城市规划等。 天风证券分析师姜明认为,或许这也是前期资本疯狂涌入的原因。
但实际情况是,较低的竞争壁垒使得共享单车业的参与方极容易陷入困境,前期To C端只能通过免费甚至补贴来竞争,To B端的广告变量难以实施,收入主要来自单车单次使用费用和押金所带来的金融收益。高额的运营成本、维修成本以及报废率,也使得共享单车难以盈利。早前,ofo创始人戴威也表示,ofo营收主要来源是用户骑行费用,预计2017年将实现收支平衡,2018年将实现盈利。如今,2018年已过,ofo并未如愿。
走向:合并与分离成不变主题
经过 烧钱圈地 后,共享经济依然没有找到稳固的盈利模式。资本退潮后,又该如何填补空缺?2018年以来,共享单车行业中的头部企业有了不同走向。4月初,摩拜以实际作价27亿美元出售给美团;ofo 则早在3月初完成了8.66亿美元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但一直意欲谋求独立发展;哈啰单车与永安行合并后,开始逆风翻盘,获得蚂蚁金服领投。
天风证券分析认为,合并与分离或成为永恒不变的主题。 未来猜想摩拜与ofo合并,随后迎来真正的洗牌,行业中的中小单车品牌在烧钱投放的竞争中破产退出市场或被ofo-摩拜收编,最后形成一个app多品牌或多个app多入口的情景。 而作为ofo的早期投资人,朱啸虎自2017年9月以来,也在多个公共场合呼吁 ofo和摩拜合并才能盈利 。然而,他也仅是资本的代言人而非推动者。
不可否认,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的出现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却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 共享 ,实质依然是租赁服务。那么,这些共享项目的下半场又会走向何方?
共享单车的诞生有其创新、有价值,有理论上的盈利模式、财务模型,却没有实践中的盈利能力,其作为独立生态存在的可能性是存疑的。 在姜明看来,当前单车作为一个独立生态存在的可能性未被验证,而资本的浪潮却在推波助澜,最后的结果终归是其只能依附于大的生态,成为大平台中的一个重要场景。
如今,美团全资收购摩拜,腾讯通过战略投资美团网以及微信入口接入摩拜,使得三方站在同一阵营中;ofo背后的股东虽然囊括了阿里与滴滴,却始终在谋求独立发展。为何阿里、腾讯、滴滴要争夺共享单车?姜明分析认为,这些互联网巨头所瞄准的是共享平台上的流量。 共享单车最具价值的部分在于用户数据,如用户生活轨迹、生活方式、消费偏好等,通过挖掘数据信息,运营商能够把握用户现有需求,开发潜在需求,扩展自身生态体系边界;共享平台也为大众创造了又一个支付场景,谁能将这一场景收入囊中,意味着在移动支付领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为后续进军大金融领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