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肇始于我与朋友之间的一场辩论。
朋友作为刚刚成功拿到A轮融资的某社交App创始人,坦率地向我表示了作为初创团队,对自己未来 厮杀能力 的担忧 原因在于他认为社交类应用正在成为App Store中的东非公海,明晃晃的用户数和推荐位的背后,是见刀见血见江湖的白热化交战。这种提前到来的严酷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再也难以寻找到极具差异化的社交产品,单凭一个创意就能改变世界的时代似乎正在远去。
于是他得出了这个令人感到恐怖的辩题: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形态或许正在几近饱和。
我作为反方,提到了Plague这款还冒着热乎气的社交App,彼时阐之未尽,本文算再续前缘。
一
Plague在今年11月18日上线,12月19日发布了1.1版本。放在中文的语境下,Plague是一款刚刚过了百日宴的App。作为初生牛犊,Plague虽未爆红,但已算小有斩获:它在立陶宛的最高下载排名到达了所有类别的第九名,社交类产品的第五名。
Plague的社交原理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病毒扩散式社交。用户A生产出了一条文字信息或图片,将随机被A附近的4个陌生用户阅读,而这条信息在Plague里的 生死 ,就完全取决于这4个陌生用户的反应:他们可以向上滑动,表示自己已被 病毒 感染,愿意将这条内容继续分享给自己周围的人;也可以向下滑动,表示对这条内容不感兴趣,扼杀其继续传播的路径。而根据用户的活跃度,Plague会自动调整用户的 发送额度 ,例如我在活跃度较低的时间里,我所能感染的用户只能给周围的3个用户;如果活跃度较高,久而久之用户也会变成Plague里的KOL。
与其他社交类App不同的是,Plague会提供一定的数据分析,例如某条信息的感染百分比、该信息的传播区域以及动态分布,甚至你可以发现究竟是谁在该消息的传播路径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性作用。另外,作为一款社交App,Plague很反常态的去除了 添加好友 的功能,对于一条信息,你所能做的除了被感染,就是去评论,而评论区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是一个无壁垒的公共环境。
二
在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里,于连面临着 红 还是 黑 的两难选择,其中 红 意味着拿破仑时代部队的军装,而 黑 意味着教会的长袍。对Plague而言,这种艰深的选择同样存在。
红 重视个人用户的内容发掘。
在用户与内容之间,Plague很清晰地选择了后者。所以在Plague上,个人信息很难被放大,Plague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供用户长篇大论地介绍自己。点开陌生人的资料,最显眼的其实是Infection Index后面的数字,这是一个用户在Plague存在的最核心的指标。
Plague在陌生人社交领域的优势在于,它让 裁判 也入场 比赛 ,即每一个用户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同时又是评判内容优劣的 裁判 ,形成了一种内容传播过程中的 大众点评 机制。同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在半匿名社交状态下的用户存在感。
优势明显的同时,Plague的弱势也同样暴露出来。将内容审核全权交给用户之后,选择出的内容或许并不是Plague团队最希望看到的。在中国区的下载量并不出众的情况下,已经可以看到关键词如 外围 这样的情色擦边球内容 一听到基于地理位置,中国区用户就已经在试探Plague的底线了,Plague未来必须出台与 大众点评 相配合的辅助机制进行内容干预。
黑 面向企业用户的数据积累。
Plague的数据积累除了能增强用户在半匿名社交中的存在感之外,对企业用户也有很多实验的可能,尤其是对于公司的市场部、公关或广告公司。他们可以在Plague上面进行大量的传播实验,以验证什么样的idea会达到传播的最大化,Plague或许会成为社会化营销的试验田。有趣的是,Plague的发行商Deep Sea Marketing S.A.本身就是一家市场营销类公司,迄今为止其发行的三款产品,除了Plague之外,还有Hipe Messenger和We Heart Pics,分别是社交类应用和图片处理类应用。
Plague有价值的数据积累应该很快就会被众多企业发现,这些抱着 非社交目的 的企业会在一定时间内促进Plague的高质量内容生产,但在更远的未来,他们的粗暴实验很可能造成Plague社交功能的弱化,也就是说背离了Plague作为社交网络的初衷,而完全变成企业的实验基地。
三
Plague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社交形态仍然存在巨大的可能性。它所带来的启示与警示,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抚社交产品创业者的焦躁情绪。
以上就是反方一辩的开篇立论。
(文/默尔索,专注独立严肃的互联网批评,微信公众号TheMeurs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