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清楚倪光南老师所言的应用商店针对的是传统PC,还是移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应用商店。如果指的是前者,业内知道,目前Wintel(软硬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之前我们曾经以所谓开源的Linux系统试图挑战微软的Windows,结果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不仅在于基于Linux系统之上应用的匮乏,更重要的是对于PC上万种周边外设应用的支持,这点似乎与基于系统平台的应用没有多大关联,关键是这不仅是软件厂商的配合,更是多如牛毛的国内外硬件相关厂商的支持。而在倪光南老师的观点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对此有所提及。其实之前不仅是所谓的国产Linux,从全球范围的Linux挑战Windows的过程看,此软肋也是最终导致Linux放弃挑战和取代Windows的主要原因。由此看,倪光南老师把培育一个有竞争力,尤其是在PC产业与Windows竞争的生态系统及产业链的构想得过于简单了。至少是遗漏了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部分。
既然如此,那么在移动产业中,以应用商店模式切入又是否可行呢?倪光南老师之所以认为应以应用商店的模式作为国产操作系统的突破口,我们认为他只是单纯看到了苹果、谷歌移动生态系统的强大(数量以百万计),而没有看到其背后有多少软硬件厂商及开发者的支持。而且这种支持是让各方均能获利的前提下,否则动力何来?在此,我们不想过多将倪光南老师所说的国内应用商店去与苹果和谷歌的应用相比较。毕竟差距太大,而且人家已经成功了。我们只想说说曾经失败或者正在挣扎中的移动生态系统。
先看看已经死去的当时最大的诺基亚Symbian生态系统。截止至2012年,诺基亚symbian系统上共计十三万个应用。按当时的标准此数量应该不算低,但也就在那时诺基亚转投了微软的Windows Phone生态系统的阵营。究其原因,还是其Symbian系统本身老化,再创新的空间不大而无法与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系统竞争,更为关键的是,系统创新空间的萎缩,大大限制了诺基亚硬件(手机本身)的创新。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黑莓身上。本来业内给予厚望的黑莓10系统能给黑莓带来复苏的希望,但结果却未能阻止黑莓业绩的下滑。
至于号称全球智能手机产业第三大生态系统的微软,虽然其应用商店数量已达到30万,但与苹果和谷歌差距依然明显。而业内始终诟病的是微软Windows Phone系统本身的易用性及对于流行应用的支持。按理说,按照微软的实力,支持主流的移动应用应该易如反掌,但为何有些主流应用为何就不能支持呢?看来还是系统本身的问题,至少同样的应用,基于Windows Phone平台的体验远不及基于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系统。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PC中推广Windows8系统,微软也引入了应用商店的模式,但市场证明,微软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起到提振业内对于升级或采用Windows8的热情,最终的问题还是在于Windows8系统本身(例如取消开始菜单、改变传统PC桌面等)。这也是为何微软很快要发布Windows9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系统本身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即如果系统本身缺乏竞争力,其上的应用也就是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回到倪光南老师所说的国内应用商店的问题,我们不否认国内应用商店(终端厂商本身和第三方应用)的众多,但就像倪光南老师所说,如此多的应用商店都是各自为战,应予以整合。这里先不提这些厂商为了各自的利益及竞争的差异化能否愿意整合,即便是为了国家利益愿意整合,但由于这些应用商店本身大多也是基于不同的系统,最终能否整合,或者说整合出一个具有市场化和竞争力的生态系统,还要落实到操作系统本身的整合上。而如此多的操作系统的整合谈何容易,甚至不亚于重新开发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其实到这里,所谓以应用商店切入操作系统的关键又回到了操作系统本身。
综上所述,应用商店作为PC或者移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能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或者说基石依然是操作系统,倪光南老师所谓以应用商店切入的策略更像是一种避重就轻(因为之前其一直强调操作系统本身),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都很清楚,在目前PC和移动产业由微软、苹果和谷歌占据绝对优势之时,再单纯去提操作系统已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几无胜算。但倪光南老师忘记了,没有一个有竞争力和过硬的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在哪里得到最佳体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