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一时的 Google IPO 刚刚过去十年时间。 Google 已经通过搜索引擎和 Android 影响着数十亿人的生活。但从营收角度来说,这家主要收入来自广告的公司的未来在哪里,当中又有哪些挑战?
从 2005 年到 2012 年, Google 网站的收入[1]与互联网全球用户(中国用户排除在外)的增长保持着一致。[2]下图所示是 2005 至 2012 年互联网用户数量和 Google 网站的收入变化。
中国以外的全球互联网用户增长曲线(蓝)与 Google 营收增长曲线(红)对比
相关性如下图所示:
把支出和花费计算在内的话,人均收入(假设中国地区以外的互联网用户都是 Google 用户)显示如下。
税收(黄)、平均用于每位用户的开支(绿)、每位用户带来的净收入(蓝)
一个简单的结论是,Google 的每人每季度的收入大约是 1.2 美元(上图蓝色区域)。这个数字维持相对稳定,在过去 3 年内略有增长(~20%)。
如果 Google 公司不调整其商业模式的话,那么未来的潜在业务可以用(中国以外)互联网用户的增长来预测。
这种成长率预测有什么难的?
如果用户人数和收入增长之间有因果关系,那么当超过一半的人使用产品时,Google 公司就会面临着收入增长的拐点。
在《重要数字 1》中 ,我的数据预测这个拐点可能会出现在 2016 年。总之我的观点是,Google 的增长最后会被用户人群限制住,而互联网用户本身是个可预测的数字。我还举过 PC 和智能手机渗透曲线的例子,来表明这些靠技术获得营收的公司,受到它们各自领域中产品采纳率的转折点影响。
然而,相关性不等同于因果关系。我们的计算所覆盖的用户并不是那些付费使用 Google 服务的人。因此,用户(或者使用量)只是个中介值。它可能是个很好的中介值,说用户数量驱动公司的增长听上去也合乎情理。但是 Google 本质上依靠的是广告客户源源不断支付的营收。[3]为了真正评估 Google 的成长机会,我们需要 跟着钱走 ,追踪它到底来自哪里。
我们不知道这些营收分别来自什么业务,但是我们有一个粗略的地理分布图(如下所示)。
以地理位置计算 Google 的营收,以及这些地区用户总数的增长。 美国(蓝)、英国(绿)以及其余地区(棕)
数据显示,最新季度 Google 营收的 53% 来自于美国和英国。而 5 年前这一比例是 61% 。显然有大约 10% 的份额被美国和英国之外的国家分走了。
如果我们排除中国、美国和英国,那么剩下的地区 2009 年就有 10.7 亿互联网消费者。而截止到 2012 年,同样在这些地区有 15.9 亿,增长率接近 50% 。而我们还没看 2013 年的数据。美国和英国相应的增长是 15% 。我们同样也需要注意到,在同样时间内,有大约 10 亿 Android 系统被激活,但美国的新增用户(4)大约只有 7 千万,只占了 7% 。
因此很显然的是,虽然互联网用户人群和他们可能接触 Google 的不同渠道在过去 5 年都有爆炸性增长, Google 从美国和英国消费者身上获得的收入仍然高得不成比例。我们假设英美广告商主要针对本地用户推广,不过至少是从英美广告商那里获得的收入高的不成比例。
下图是 Google 从每位用户获得的平均营收,以地理位置划分
美国(蓝)、英国(绿)以及其余地区(棕)
Google 在英美高得不成比例的营收和在剩余地区营收的低增长,与这些地区使用量的快速增长的对比,意味着 Google 最需要破解的难题并不是要提高用户使用率,而是要将市场流量变现。
这其中的反差是巨大的。 Google 2012 年在英美的从每位用户身上获得的营收是 86 美元,并且还在上升。而 Google 在其余地区的营收仅能达到每人每年 12 美元。这里 其余地区 包括许多富裕国家,比如整个欧洲和日本。所以,Google 的问题是它在还没有完全渗透的市场收入实在太少,并且最近的趋势显示,两种市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5)
Google 的研发投入看上去以促生消费为中心,问题是消费的质量和本土营收的来源都没有被重视。这些问题是结构性的,滋生于社会结构之上,不会因为科技的普及而改变。
1. Google 的营收在财报中被分为 Google.com 、 网络 、 摩托罗拉 以及 其它 。本次研究我仅使用 Google.com 的营收。
2. 互联网人口的数字根据 ITU 的互联网穿透率数据和世界银行的人口数据计算而来。
3. 这个模式延续至今,它确实有可能发生改变,但我暂时还没看到改变的迹象或可能。
4. 根据 comScore 的数据。
5. 英美与其余地区平均每位用户带来的营收之比为 6(2009 年)、7(2010 年)、7(2012 年)。
关于作者:
Horace H. Dediu 是独立分析公司 Asymco 的创始人,专注于分析移动计算行业进化之路上的成功与失败。Dediu 的分析和评论被《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彭博电视等媒体频频引用。除了 Asymco.com,Dediu 也在每周一期的播客 Critical Path 评论移动产业,并 著有同名书籍
。Dediu 之前在哈佛商学院的导师、《创新者的窘境》的作者克里斯藤森也是 Critical Path 的坐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