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Facebook和Twitter分别透露出上线社交网络购物的消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社交网络购物更偏向于广告和导购,而非真正的社交电商。
在国内社交网络购物这个名字已不新鲜,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QQ都或多或少染上了电商的痕迹。与Facebook和Twitter主打导购和广告的模式不同,腾讯和新浪的社交网络购物更倾向于B2C。
国内主要的社交网站和工具在电商方面的探索,比国外要早的多,大致有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导购和广告
与国外不同,国内社交网络开启导购模式源于网民自己。
在微博和微信之前,我们的主要社交工具无外乎QQ、贴吧和人人之类的社交网站。QQ可以说是导购的发源地,很早之前就有人依靠QQ空间和QQ群来导购,特别是QQ群,漫天的广告链接层出不穷,直到今天依然是很活跃的广告圣地。
贴吧和人人当属导购的第二战场,软文和硬广几乎成了贴吧一害。专门的组织者号召万千网民,借助社交网络,导购被玩得风生水起。不过网民的自发导购行为对社交网站来说有害无益,社交网站不得不删除这些广告和导购信息,发布者想方设法钻空子、回避关键词,两者猫捉老鼠式的游戏至今没有结束。
微博时代的到来,导购行业迎来新的天堂,先是各种方法吸引大批粉丝,然后靠粉丝量来换取广告的筹码。微博上发文更加自由,受众也更为广泛,这也是微博一直充斥着各种广告的原因之一。同时社交网络本身也开始了广告导购,无论是微博还是人人,首页的官方广告和推广让人无可奈何。我在iDoNews专栏《草根电商的纠结与兴奋》中曾谈到过,电商这条路没那么轻松。也因此,这种自发导购行为仍有其存在价值。
第二阶段:C2C的新战场
中国网民从来都不缺乏盈利的想象力,社交网络也可以做C2C。
伴随微信而生的还有朋友圈营销,这里似乎成了营销者的天堂,也是C2C的另一种展现。相比于淘宝和拍拍而言,朋友圈可以更好地互动,基于朋友关系的营销也更值得信赖,一些人甚至做到了千万级别的年销售额。不过朋友圈泛滥的营销行为让腾讯颇为不满,通过一系列措施封杀朋友圈营销行为,利益是推人犯罪的魔鬼,朋友圈的营销行为怎么会销声匿迹呢。
同样不少人也在微博里做营销,模式和朋友圈差不多,只是范围和效果有限。但阿里妈妈开通的微博广告,让微博彻底沦为了导购和C2C的平台,只要拥有一定的粉丝量就可以为淘宝里的商品做导购并从中分成。自从阿里入股微博,后者也逐渐成了前者的流量入口,这也加速了微博的广告泛滥。
QQ被大多数人当成是聊天的工具,而非营销平台,但利用QQ做C2C的也不是没有。QQ里的C2C更多是腾讯主导的,每天弹出那么多拍拍和易迅的消息弹窗,QQ空间侧栏密布的商品广告以及QQ聊天窗口的广告,为不少卖家吸引了大批顾客。QQ的定位更像是C2C的流量工具。
其他社交平台也被这种风气所沾染,鉴于其越来越低的影响,在此不做提及。
第三阶段:定局B2C
社交平台不是布道者,B2C才是他们想要的盈利模式。
微信封杀朋友圈和公众平台的营销行为既是为了用户体验,也和自己要推出的社交电商有关。先是微信钱包的上线,然后微信小店的诞生,再后来直接联手京东设立一级购物入口,微信的B2C之路走得平平稳稳。由于微信小店严格的审查机制,不少人借助第三方购物工具在公众平台上开店,在B2C的格局下钻空子,在这里提醒下各位,按照腾讯的风格第三方工具迟早要封杀的。微信里的社交电商终将归于B2C。
微博也未能免俗,微博支付凭借与支付宝的那层关系加上 送钱 活动,迅速吸引了一大批用户,依靠众多的蓝V认证用户,微博的社交电商也逐渐偏向B2C。
对于QQ来说,在PC版依然依赖万能的弹窗君,手机版的QQ则和微信的方式颇为相像。
殊途同归,国内的社交平台不愿做别人的宣传渠道,更愿意自己从中分一杯羹。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和QQ,都与电商平台有着很深的关系,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情况下,社交电商也就水到渠成。
无论是Facebook、Twitter的广告导购模式还是微博、微信的B2C电商模式,社交网络已经不甘于纯粹靠广告来盈利。社交电商不只是一个概念,但如何实现还需要不断探索,一味地搞电商而忽视用户体验,社交电商和普通电商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