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拒绝发放用于房地产的消费贷款,严格审核资金用途,对流入房地产的消费贷资金的监管,已经快速奏效。
受监管日益严厉、资金紧张的影响,深圳部分银行已经不再发放购房相关的消费贷,并严格监测对其他消费贷款的用途及资金流向。部分银行因为额度用完,甚至已经暂停审核所有消费类贷款。有银行人士称,自8月之后,变相用于买房的消费贷就已基本处于停摆状态。
消费贷水龙头拧紧,直接的影响是银行消费贷的利率明显上浮,上浮幅度一般在基准利率的30%以上。
然而,消费贷阀门紧闭,部分银行仍以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的名义,通过账户隔离的方式,发放实际用途为购房的贷款。此外,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亦有部分贷款,绕道进入房地产市场。
消费贷接近停摆
随着监管政策持续收紧,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已变得非常谨慎,大多提高了审核要求和额度、用途的监测,贷款期限也大为缩短。而对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贷,部分银行则直接拒绝。
“如果有房产抵押,最高可以贷200万元,期限最长5年,但资金必须用于个人消费。要是买房的话,就算有房产抵押,我们行现在也做不了。现在,不光贷前要审核资金用途,贷后也要监测资金流向。”某国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凡是消费贷买房,现在全都做不了。”
“不要说拿去买房,就是用途真实的消费贷也做不了。”某股份制银行深圳分行人士亦称,不仅是用于买房的消费贷,该行目前所有消费类贷款的业务都已暂停。类似情形并非孤例,另一家国有大行人士亦证实了上述说法。该行人士称,除了消费贷名义的住房贷款,不少银行已经暂停审核新的房贷业务,重新恢复可能要等到明年2月前后。
某股份制银行中层人士亦称,消费贷最近受到很大冲击,今年8月以来,基本处于停摆状态。
除了审核变严,消费贷的利率也水涨船高,多数银行提高了此类贷款利率。据第一财经记者调查,某国有银行目前的消费贷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5%,年化利率6.45%。另一家国有银行消费贷年化利率为6.7%,比基准利率上浮了40%以上。
银行“拧紧”消费贷的水龙头,一大原因是此前大量贷款流向房地产市场,受到监管高度关注。各地监管部门严查消费贷之后,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也在9月底表示,将严查消费贷款的资金,严厉打击首付贷,防止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在此背景下,银行开始控制个人消费类贷款。
今年三季度以来,多地银行因消费贷款资金被用作买房,而受到当地监管处罚。江苏银监局10月30日公布的一份处罚决定显示,因消费贷款被挪用购买住房或投资,以及违规任命高管,民生银行苏州分行被罚款75万元。早在今年7月,中国邮储银行深圳分行将个人综合消费贷款被挪用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遭到监管部门罚款20万元。此外,上海银行深圳分行因个别住房按揭贷款违反国家信贷调控政策,也被罚款20万元。
年底资金紧张,银行流动性吃紧,导致贷款额度紧缺,也使消费贷受到间接影响。“既不敢贷,也没钱贷。”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临近年底,各家银行的额度都很紧张,有些银行此前零售贷款放款太猛,额度已经全部用完,部分银行小微、普惠贷款还有一些额度。
银行资金紧张的程度,从公开市场可见一斑。10月25日前,央行已经连续6天进行了8400亿元净投放,10月25日停止投放后,当天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涨幅扩大;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隔夜品种也大幅上涨。10月30日,受央行万亿流动性工具即将到期扰动,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间债券回购利率纷纷上涨,甚至出现股债“双杀”。
“马甲”现身
“现在把消费贷额度降低了,在监管上满足形式合规。”达安网络小贷总经理徐北说。
虽然银行已经全面收紧消费贷,但实际用于买房的贷款,并非完全绝迹:以普惠贷款的名义,向小微企业发放经营贷款,通过其他渠道,资金最终流入了房地产市场。此外,信用卡分期也成为资金绕道进入楼市的渠道之一。
据第一财经记者调查,以小微企业经营、流动资金名义进行的贷款,需要已还清贷款、估值不能超过500万元的房产作抵押,贷款最低额度为100万元,最高为房产估值的70%,贷款申请人为企业实际控制人或主要股东,办好手续后,半个月左右可以放款。
除此,部分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也是房产类消费贷的资金供应者。徐北称,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通过现金贷的名义发放此类贷款,由于要与银行信用卡分期竞争,对10年以上贷款记录的客户,只要提供证明、手续完整,一些消费金融公司不问资金用途即可发放贷款,金额可以放大10倍,最高的可以做到20万元。
深圳某小贷公司业务经理称,该公司无抵押的个人贷款,最高额度为5万元,资金不得用于买房。而房产抵押类贷款,金额可达数十万元,但只对符合审核要求的客户放款,并非所有房产抵押都能通过审核。
另一家小贷公司业务人员则称,若要房产抵押贷款买房,放款时可用其他名义进行,最多可贷抵押房产估值的七成,最高额度可达到千万级别以上,一周之内即可放款,年化利率约为14%,最高则为21%左右。
“小贷公司受地方监管,受到的限制比较少,一般不会发文件限制某项业务,只会进行窗口指导。”徐北说,不同于银行,正是归口地方监管的原因,各地监管政策差异很大,小贷公司发放此类贷款处于模糊地带。
“各种名义进入的资金,主力还是银行,消金公司、小贷公司占比不高。”上述股份制银行中层说,小贷公司资金量有限,而消费金融公司单笔贷款金额通常只有几千元,最高的也不过几万元,买房无济于事。此外,消费金融公司要求场景消费,变相发放房贷与场景割裂,客群基因也决定了不会有太多套取资金买房、炒房的需求。
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监管严查之下,进入房地产市场的部分资金,仍有办法绕过监管和合规要求。徐北说,信用卡大额分期,就是其中一种。
据第一财经记者调查,一些小贷公司发放此类贷款时,贷款项目中一般会写成经营贷款,贷款发放后,再将资金从贷款账户转进其他账户,最后再用于支付房款或首付。
银行的做法也与此类似。根据知情人士介绍,在与银行签贷款合同时,不写明用于买房或其他相关用途,而是写成支付货款、流动资金等名义。使用贷款时,贷款账户与买房的支付账户隔离操作。
不过,利用信用卡透支买房、付首付,已经越来越难。福建近期出台政策,严格监控大额、长期限的消费贷款资金流向,关闭信用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POS机刷卡端口,坚决遏制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用于支付首付以及住房消费。
此外,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对将信用卡刷房地产类交易进行管控,限制刷卡额度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