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讨债:听着新鲜但合法吗?

互联网
2018
06/12
12:31
分享
评论

提到“职业讨债人”,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群文身男上门围堵进行侮辱和恐吓,“呼死你”骚扰、送花圈、泼粪等极端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使用暴力、拘禁……据媒体报道,新的讨债手段——“人工智能讨债”,眼下也应运而生。

据报道,在中国,利用智能催收正逐渐取代传统讨债公司,一些P2P借款平台正在试验这种偿还债务的新技术。机器人会在互联网上寻找债务人的联系方式和个人资料,在社交网络上寻找他朋友的资料,并给所有人打电话,发短信。人工智能利用语义分析和大数据处理方法,绘出债务人的心理肖像,以选择最具说服力的讨债战略,请求亲朋好友对自己熟悉的债务人施加影响。

众所周知,活跃的民间借款尤其是高利贷,成为“讨债”江湖野蛮生长的源泉。职业讨债人通过手机定位、到老家“宣传”、限制人身自由、言语侮辱等“软硬兼施”的手段来逼你还钱。

实际上这是严重侵犯欠债人的隐私、名誉权和人身自由的违法行为,严重者甚至涉嫌犯罪。震惊全国的“辱母案”,就是典型案例。

其实早在1993年国家工商总局就发布了《关于停止办理公、检、法、司所属的机关申办的“讨债公司”登记注册问题的通知》。1995年,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也发布通知,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设讨债公司。2000年,两部门再次明令取缔各类追债公司,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办任何形式的讨债公司。

从职业讨债人到如今的人工智能讨债,表面上“暴力型”正在转化为“温柔型”。人工智能可以分析文本,找到最合适的语气与债主对话;它还可以通过分析找到债主的地理位置,或者联系债主的亲朋好友,让好面子的债主自知理亏。和传统的职业讨债人相比,智能讨债似乎在从“黑道”转为“白道”,欠债人少了被威逼恫吓,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

那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讨债就具有“合法性”呢?鉴于其与传统讨债公司业务的重合,其合法性恐怕依旧存疑。

对于网贷平台来说,通过打电话和发邮件等方式提醒债务人还款,本是业务的一部分,无可厚非。但人工智能催收不能限制或影响到其他与债务无关的人。倘若利用非正当手段采集数据为债务人画像、通过通讯录向债务人亲友进行电话轰炸或者向债务人同事发骚扰短信,这类智能讨债同样涉嫌违法。

债务人最基本的隐私权、名誉、人身自由、生命健康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容随意侵犯。鉴于此,人工智能讨债显然也不能超越法律边界,而当务之急,就是尽快依法查处一批涉嫌违法的人工智能讨债案例,不可容其“信马由缰”。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人工智能 讨债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OTA的高速增长、佣金制度的不规范使酒店行业的发展陷入困局;但也有人士透露,佣金制度的“不统一”,只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结果。
互联网
作为加快技术开发、与美国对手竞争更广泛计划的一部分,百度公司今天宣布,成立一只规模为人民币100亿元(约合15.2亿美元)的自动驾驶基金。
互联网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消费理念的更新换代以及市场上参差不齐的质量问题等因素,生活家电逐渐成为“消耗品”的范畴。
互联网
走进湘西的龙山县比耳村,随处都能看见“湘西为村免费wifi,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的标识。
互联网
北京地铁刷二维码进站结束试运行期正式运行,试运行期间超500万人次刷码乘车,未来将有望“刷脸”进站。
互联网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