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富杂志的报道,Ello计划推出多样化的收费模式,目前已知的是用户需要掏两美元才能拥有两个账户。Ello希望能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不断开发新的功能,并优化用...
某天和新浪微博的人聊天,谈及社交网站除了广告还有哪些可行的盈利模式时,彼此都陷入了沉默。在大谈创新的互联网世界里,广告作为最为成熟也最具诱惑力的赚钱渠道,早已深入到创业者甚至用户的骨髓里,这尤以社交网站为最。Facebook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在二季度全部29.1亿美元的营收中,广告收入高达26.8亿美元,换句话说,广告收入为Facebook贡献了92%的营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没有了广告,Facebook的股票现在会跌落到什么程度?
再看看国内的新浪微博,根据2014年第二季度财报,新浪微博总营收为7730万美元,其中广告收入高达5960万美元。两大社交网站在营收和广告收入纵然有差距,但毫无疑问,广告都是社交网站生存的不二法则。
但一个名叫Ello的社交网站却勇敢的对广告说不。
为什么Ello很重要?
你很难想象过去一周人们对这个社交网站的疯狂程度。由于还处于测试阶段,Ello现在并不开放用户注册,新用户必须得到邀请才能使用。在这种刺激下,每小时的注册规模从几周前的几十人迅速发展到4000人,高峰期接近4万人,在Ebay上,一个Ello的注册邀请码更是被炒到500美元。
从Ello的产品设计来看,这个社交网站与其他社交网站并无太多不同。你建立自己的主页后,可以更新状态、发照片,转发或评论朋友的状态。相对于Facebook相对「臃肿」的设计,Ello提供了极其简洁的界面和功能。但这并非其主要卖点,在其注册页面的介绍里,有这样一段「宣言」:
Your social network is owned by advertisers You are the product that s bought and sold.
节选的这两句话就像是传说中「房间的大象」,我们似乎都知道这个事实,但无一例外的忽视 我们「免费」的使用Facebook、Twitter、微博,却将个人喜好、位置、照片的所有权部分的转让给这些社交巨头们,再由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进行归类、分析,得出一份份比你自己还了解自己的分析报告,再接着卖给不同的广告商。于是,你的邮箱里躺满了天才工程师为你分析出的楼盘促销邮件,手机短信里装满了数据机器为你推荐的豪车打折消息
web 1.0 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即人与信息的连接,web 2.0要解决的就是人与人的连接。我们可以将web1.0理解为传统媒体如杂志、报纸作为信息传播中介的延续,于是,以Yahoo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无一例外的都是广告驱动。但在web2.0的人与人连接时代,广告模式难道还将延续吗?Ello要做的就是回归社交的本质:连接。
We believe a social network can be a tool for empowerment. Not a tool to deceive, coerce and manipulate but a place to connect, create and celebrate life.
You are not a product.
在Ello注册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Ello和其他网站一样提供了两个选项:「我同意」和「我不同意」,如果用户点击「我同意」则跳转到注册成功的页面上,而如果点击另一个选项,会自动跳转到Facebook页面,这个设计令人印象深刻。
Ello成败的因素:用户
任何一个社交网站成败的关键其实都是用户,但很遗憾,正如Ello宣言里所言,虽然各大社交网站口口声声说「以用户为中心」,可他们都只是把用户当做买卖的商品,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取悦广告商,进而构建所谓完美的盈利模式。至于用户怎样,不过是最最其次的事情,充其量,减少一些垃圾广告推荐罢了。
Ello所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难题,而且更为严重。社交网站的用户与商业模式之间长期都是一个互相博弈的过程。当用户规模较小时,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推广营销,此时也就需要得到投资人对于其商业模式的认可,这样才能融到钱;而当用户规模扩大之后,投资人对于投资回报的期许会变得更大,也对这个社交网站能否盈利的质疑会越来越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Facebook、微博无一例外的采用广告这一最保险的商业模式来赢取投资人以及华尔街的青睐,在广告之外,两大社交网站在其他盈利渠道上几乎毫无创新。Ello从一开始就拒绝将用户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他们的计划是向用户收费。
根据财富杂志的报道,Ello计划推出多样化的收费模式,目前已知的是用户需要掏两美元才能拥有两个账户。Ello希望能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不断开发新的功能,并优化用户体验,以吸引更多的新用户,并转化为付费用户。
社交网站向用户收费的模式并非Ello独创,App.net也有类似的方式,只不过用户需要为两个账户支付每年50美元的费用。Ello的创始人Budnitz宣称,App.net每年50美元的收费导致用户付费率极低,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但Ello推出的每次2美元的收费标准是否就能成为Ello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呢?用户真的会为一个不会买卖个人隐私的社交网站付费吗?Ello投资人又会如何看待Ello的商业模式?
所有这些疑问现在看来还无解,但Ello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关于社交网站的另一种想象力,相比于阅后即焚式的Snapshat和完全去中心化的twister,Ello所试图 颠覆 的是被大西洋月刊称之为 互联网原罪 的广告模式,这个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也会很骨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