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秘还叫秘密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它,这款从产品设计到功能几乎都是模仿美国Secret的应用,凭借匿名爆料吸引眼球和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效应迅速的走红。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因为不得而知的原因,秘密在 APP Store 被下架,重新上架后更名为无秘,现在的版本又不能升级,而取而代之的是和友秘的合作,下载友秘,同样使用原来的功能。这一切都可能和一个原因有关 版权的问题,美国Secret全权授权的中国本土团队运营的正版秘密来了。
两天前,电商大佬龚文祥爆料发现,无秘在豌豆荚已经被下架,而这也很可能和版权相关。这也引发了圈内对中国市场的版权问题的讨论,其他应用市场是否也会下架无秘则为未可知。
其实 C2C(copy to china)的应用并不鲜见,但抄得这么彻底,且很快就和原版应用狭路相逢的却不多见。截至目前,并没有看到无秘的功能上有多少创新,在界面设计和功能上还是保持着和正版秘密惊人的一致。
即使在一些细节的功能设计上,无秘也和秘密极为相似,左图为秘密,右图为无秘
除了版权问题,无秘被人诟病更多的是其毫无节操和底限的匿名爆料、谩骂甚至是谣言毁谤。在初期,使用人群集中在 IT 互联网圈子,所以内容充斥着对公司和个人的抱怨、揭露各种不良品行以及各种或真或假的八卦消息甚至色情内容。
一些科技圈内人士纷纷宣布卸载无秘这个 APP,因为『尽是展现人性中的恶和卑劣,而且不用负担任何责任』。
一些谣言引得周鸿祎等大佬的不满
虽然这些内容并非无秘自己产生,但是其团队在设计和把控上为了吸引传播效应,放任这类信息充斥着信息流,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靠负面信息吸引眼球的做法显然不能够长久,事实上,根据MUT-App趋势分析数据,无秘的用户数量和活跃度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反观正版秘密乃至美国原版的 Secret,则是正能量的信息居多:比如寻求职业帮助、讲述家庭里有爱的故事或者探讨行业里的弊端等,反而在国内后来居上,赢得了不少八零九零后的喜爱。
每个人心中都有秘密,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保守秘密是一件痛苦的事,我们都渴望有一个安全地说出自己心中秘密的树洞,从这方面说,匿名社交是有需求的。微信 教主 张小龙说:世人皆孤独。而匿名的场景下,朋友之间更愿意说真话,也更容易互相扶持。但我们显然不愿意在一个充斥着负面信息的地方去倾吐心声,也不指望在一个以抄袭模仿为生的社区里能收获点什么。
最后,我看好匿名社交的未来,但,它绝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爆料的平台,而是一个经过分享、阅读和交流,能从朋友和陌生人那里获得宽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