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成饿了么第一大股东,张旭豪还想独立上市吗?

投资
2015
12/26
09:01
嘎嘣脆脆
分享
评论

\

据财新从投资人处获得的独家消息,阿里巴巴和饿了么已于12月17日签署投资框架性协议,阿里巴巴投资饿了么12.5亿美元。本轮投资后阿里占股饿了么27.7%,成为第一大股东,饿了么估值超过45亿美元,继续独立运作。对此,虎嗅向阿里、饿了么求证,双方均表示暂不知情,饿了么CEO张旭豪手机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一个月前,阿里入股饿了么的消息不胫而走。当时的传言是:阿里入股金额为15亿美元,获得30%股份,饿了么的估值为49亿美元。从财新的最新消息来看,阿里的入股金额、占股比例,以及饿了么的估值均比此前传言要略低,不过已经可以确认阿里成为饿了么的第一大股东。

尽管张旭豪此前表态,饿了么会坚持独立发展、独立上市的路线,但依照阿里在投资上的强势做派,饿了么最终能独立走多久不得而知,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UC 呢?

2014年这一年,饿了么融了23亿美元

若饿了么此前公布的数据属实,那么饿了么在2015年一年的融资金额已经到了23亿美元,估值从年初的10亿美元长了4.5倍:

1月27日,“饿了么”对外宣布E轮3.5亿美元融资,估值10亿美元,该轮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以及红杉资本的联合投资。

8月28日,饿了么官方宣布消息,公司已经完成新一轮(F轮)6.3亿美元的融资,估值30亿美元。本轮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华联股份领投,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歌斐资产等新投资方以及腾讯、京东、红杉资本等原投资方跟投。但是这一消息一经发布便遭到强烈质疑,有投资人称,饿了么实际融资额少于4亿美元,实际估值为15亿美元。

11月25日,饿了么对外确认,滴滴将入股饿了么,双方进行业务上的合作,但未公布数额。依据双方共同的投资人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朱啸虎透露的消息滴滴投入金额为约5000万美金。

到今日阿里12.5亿美元入股,成为第一大股东,饿了么估值45亿美元。

而从上述的融资过程也可以看出饿了么经历了从腾讯阵容向阿里阵容的转变,在E轮及F轮中腾讯、京东等都参与投资。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后,同属于腾讯系且有业务上的交叉,饿了么并入新美大似乎是顺理成章。但也是这一合并刺激了阿里,下定吃下饿了么的决心,现在看,10月底张旭豪的那次独立宣言,似乎是对价格的争取。

阿里需要饿了么,但后者还能独立多久?

此前虎嗅曾在阿里退出美团,15亿美金转投饿了么,这事有多靠谱?一文中已经提到,“从格局上看,阿里瞄准生活场景消费,与新美大、百度O2O在电影、酒店方面分别对应的业务有淘宝电影,阿里旅行去啊,‘外卖’这颗棋子更不能缺,而淘点点又有点恨铁不成钢。BAT战略投资的逻辑肯定是投垂直领域的头两名,所以阿里看上饿了么也算情理之中,阿里与美团的关系破裂,更是让这事变得靠谱。”

阿里要打造生活场景消费,外卖便成了不得不迈的槛。在收服美团不成后,阿里重启口碑,先声称投入60亿打造一个新口碑,再到调来蔡崇信担任董事长,尽管钱也花了、宣传也做了,但口碑至今没有交上上一份拿得出手的成绩单。

于是声称占有33.6%(易观数据,信不信随你)外卖市场份额,且处于独立地位的饿了么成了最好的选择。

在经历了6轮(阿里这轮或许是第7轮)融资之后,饿了么创始团队所持公司股份将不足10%,阿里巴巴将拥有公司的绝对话语权。

阿里入股后,在业务上,阿里的外卖业务或许会并入饿了么,支付宝也会给到饿了么一级入口。但接下来,饿了么会像UC、高德那样,一步步被阿里消化,还是等待独立上市的机会,就不是张旭豪能说的算了。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阿里 饿了么 股东 张旭豪 上市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归根到底,“挖掘人群势能”是移动互联网全面社交化的核心,即利用社交创造价值。此时的社交不再是分享、聊天等浅层玩法,通过社交完全可以重塑每款应用。所以,不仅社交可以颠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也将重新定义社交。
投资
微信的海外战略除了营销,公众平台和游戏的或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毕竟Kakao依靠游戏已经累计了5亿的用户,而游戏一直都是腾讯的主要收入。先前的营销失败,使得微信的海外战略正走在本土化的路上,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WeChat的扩局之路并不那么容易。
投资
硬件对于软件公司来说正当其时,曾被诅咒的词语现在成了战略。在过去的10个月中,创纪录数量的硬件创业公司获利离场,很多是被软件公司收购。尽管从常识来看,硬件消耗利润和资源,但现在软件巨头们都在甩开包袱追赶硬件公司。
投资
移动客户端的兴起使得移动学习成为新的潮流,如何保持用户的注意力和愉悦感,利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成为移动类学习应用需要面临的关卡。
投资
随着新媒体时代正式到来,以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成为日常随时随地获取最新资讯及朋友之间交流的工具。敏感的企业经营者自然不会忽略了这一时代潮流动态,微博、微信遍地可见企业品牌影响力建设的身影。
投资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