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等右等,傲娇的宜家终于“变通”,准备于2018年中期,在马来西亚推出自己的电商网站。
相对于早已在电商领域分得一杯羹的其他品牌,无疑,宜家是个异类,一如它的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
富可敌国的坎普拉德是全球第五大富豪,但他却以“抠门”闻名遐迩,常常表现得像个笨拙的穷老汉。穿廉价的衣服出门;开着一辆十几年的二手车;因为荷兰22欧元的理发费用超出他的预算,而每到一个发展国家,都会争取去理个发。
每当有人称他为“世界首富”,他就急得跺脚,澄清“那是假的,纯属杜撰,宜家一直属于基金会,我和我们家都没有从宜家得到一分钱。”
1973年,为了少缴税,他举家从瑞典移民丹麦,后来又为了同样的目的去了瑞士定居。直到2014年,妻子去世一年后,他才叶落归根,回到瑞典生活。
有意思的是,一个如此“爱钱”的人,始终坚持不上市,他的名言是“说我谋杀,也不能说我借钱”。
对于宜家的话事权,他也始终牢牢握在手里,丝毫不肯松懈。尽管他在1986年就以退休的名义交出总裁的位置,后又在2010年退出公司日常管理,将事情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但是,每逢公司的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过他的批准。
如果说他真正放权退居幕后,他会气愤地回应,“我要做的事情太多,没空去见上帝”。
实际上这样的处理,并不让人意外。就像在宜家工作超过20年,曾担任过坎普拉德私人助理的约翰·斯特内博,在《宜家真相——藏在沙发、蜡烛与马桶刷背后的秘密》一书中所披露的一样,在40几年前,坎普拉德就做了两件事去确保宜家能够永久掌握在他手中。
为此,约翰·斯特内博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坎普拉德对这件事很愤怒,尤其关于他个人的那章以及宜家的避税手段。
1973年,为了躲避瑞典高昂的税收,坎普拉德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从瑞典移民到丹麦,一家人在哥本哈根北部的韦北克温泉浴场一带定居,同时他也将宜家的主要办事机构迁到丹麦。
当时,瑞典税法规定遗产中只有35%可以归继承人所有,65%都要充公。这意味着,在坎普拉德死后,宜家的大部分资产将归瑞典这个纳税国所有。这显然是坎普拉德无法忍受的。
尽管坎普拉德的到来使得丹麦财政部欢欣雀跃,但是也没有“捞到太多的油水”,因为坎普拉德只愿意在丹麦申报个人收入,丹麦财政部门只能分得宜家利润的一部分,但绝对不能触碰宜家的资产,这是他的底线。
与此同时,他还斩断了儿子们日后因抢家业而瓜分公司的“后路”。坎普拉德设置了一系列直到现在也让人很难看懂的架构,他先在荷兰成立了斯帝廷·英卡尔基金会,在一系列运作后,宜家集团的母公司英卡尔控股,控制着26个国家的284家门店,而这些利润则完全属于斯帝廷·英卡尔基金会。
这家基金会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享受免税待遇,包括坎普拉德在内的5名成员控制着该基金会。宜家被基金会接管,这意味着,宜家再也不属于坎普拉德一家。
据坎普拉德的一个儿子回忆,“我清楚地记得12岁时看到的情景。有天晚上,他很晚回家,说:‘我把宜家交出去了!’然后他又解释他成功地保住了行使公决的权利,但我们再也没有钱了。我完全被镇住了。当时对我来说,没有钱就意味着没有了周六的糖果。”
至今,坎普拉德也没有为这个决定感到后悔,因为他这么做的理由,就是为了避免儿子们争抢家业而瓜分公司,阻止后代任意把宜家改头换面,甚至卖掉它。
在他看来,守护宜家的完整是生命里的头等大事。“我不知道在未来是否能信任我的儿子,但我清楚宜家不能被家庭自由支配。”
也许坎普拉德的一系列行为让人匪夷所思,比如他明明手握遍布全球26个国家的303家商场,却总是精打细算过日子;他精于文字却要伪装成阅读困难症患者;英语极度流利却在媒体面前故意秀一口蹩脚口语;只是偶尔喜欢小酌两杯却偏偏对外宣传酗酒成性等等。
可是,即便是这样一个如此矛盾又固执的人,也无法否认他对于宜家的那份情。坎普拉德善变的性格和极强的控制欲,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也成就了宜家的辉煌。
可以肯定,这家由他本人名字的首字母缩写,加上他所出生的农场 Elmtaryd 以及最近的村庄 Agunnaryd 的首字母组成的公司的IKEA,是坎普拉德一生的心血。
1943年7月28日,当他还是一个刚满17岁的未成年时,他便拜托舅舅给他签字,成立了IKEA,并表现出惊人的经商天赋。只不过,那时的宜家更像一个杂货铺,卖着腰带、皮夹、钟表和铅笔等小商品。
哪怕是1947年服兵役期间,在征得上级同意后,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在一个独户人家的地下室租了一块地方,继续他的邮购生意。反正当时的逻辑就是,什么东西便宜又挣钱,他就卖什么。
服完兵役后,他回到父母身边经营自己的生意。开始的那几年,全家一起出动,父亲费奥德负责管理订单和账单,母亲负责接电话并帮忙包装,他们很忙碌,即使在晚上也忙个不停。
后来,坎普拉德亲手盖了一座小屋,用于储存包裹。他后来写道:“我的第一个邮购室,总面积不过一平米,但却是全行业最经济的。”
在坎普拉德忙碌着经营着自己小生意的时候,家居市场悄然吸引了他的注意。当时的欧洲,正处于二战后的重建恢复时期,瑞典城市化进程加快,一大批涌向城市的年轻人急于用最少的钱装修新居、购置家具。
坎普拉德兴奋地捣鼓着他的新目标。一开始为了打出名堂,他想了一个绝招,就是在农场阅读率很高的农民报纸《农民邮报》上刊登商品的简介,并写了一段别开生面的序言,“商店里的东西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有中间商的存在。请你们比较一下自己宰一公斤猪肉和在商店里买同样重量猪肉的价格吧”。
广告一登出,订单数量飞涨,坎普拉德尝到了甜头。
随后,他更是怪招奇出,为了方便顾客记忆,给每种家具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扶手椅就叫“露丝”,这成了宜家的一大特色。在与竞争对手的生死较量中,坎普拉德绝地反击,独自扛起家具设计和生产,开创了IKEA融制造商和零售商于一体的经营方式。
此外,无意中IKEA又发明了便于运输的“自助组装家具”。当时,坎普拉德刚刚为一张桌子照完相,正要装箱,一名助手说“天啊,这样实在太占地方了,不如把桌腿卸下来放在桌面上。”灵机一动,此后宜家便出现了顾客“自助组装”的平板包装家具。
最绝的要数宜家沿用到如今的商场迷宫设计和边吃边逛的餐厅文化。虽然国内的宜家商场,频频爆出被相亲团队占领的新闻,但也从侧面看出,宜家受欢迎的程度。
自从1963年宜家首次出现在挪威的奥斯陆,宜家就没有停止向全球进军的步伐,而坎普拉德也没有停止过忙碌的步伐。
如今,91岁高龄的坎普拉德,归根落叶回到故乡瑞典退居幕后,在空旷的农场上,仍旧回荡着他那一句“我要做的事情可太多了,没空去见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