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业的服务方式,在资管领域的突出应用就是智能投顾和智能投资,统称人工智能,即AI理财。
得益于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个人投资理财服务需求的提升,国内的智能平台近两年发展迅速。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券商、基金等大机构的加入,行业开始呈现井喷式发展。目前,AI技术的应用正在向资管领域各个业务层面渗透。
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2020年中国可投资资产规模约200万亿元左右,以智能投顾4%的渗透率测算,2020年中国智能投顾市场总规模约8万亿元左右。在未来,智能投顾服务将逐渐成为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业务的 标配 。
一、AI理财大时代
2018年算是人工智能在金融业应用的普及年。AI理财势如破竹的增长不只为普罗大众提供更多的投资服务,也为各家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但运用AI技术开展投资顾问、资管等业务,由于服务对象多为长尾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如果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风险提示不到位,容易引发风险事件。
事实上,过去两年,由于 AI理财 概念的热潮,也引来了一批伪AI理财。他们打着AI理财的幌子,进行产品分拆、资金侵占等,甚至演变为非法集资,扰乱金融秩序。
日前正式下发的,首次将智能投顾纳入监管,明确要求只有持牌的金融机构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这也意味着AI理财行业格局或将面临洗牌。
资管新规明确规定,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要从根本上打破银行理财刚性兑付。从长远来看,这被认为是对AI理财行业的大利好。
智能投顾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行大类资产配置,通过模型算法追求相同风险下的大概率收益。以前投资产品保本保收益,资管方本身就提供了保障,基本不需要专业的投顾提供资产配置的建议。在刚兑被逐渐打破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投顾的文化,智能投顾应该会迎来大发展。 品钛财富管理业务CEO郑毓栋称。
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的崛起、私人财富的积累,以及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投资者主力,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入场智能财富管理,这是必然的趋势。随着监管的完善,智能投顾行业的发展路径也愈加明朗,AI理财市场迎来大时代。
二、机构角逐
招商银行算是银行业智能投顾的先行者,其在2016年底上线 摩羯智投 ,目前用户数已达15万,规模突破100亿元。几乎同时,浦发银行基于手机银行8.0版本,推出面向客户自助使用的线上资产配置服务平台 财智机器人 。随后,中信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纷纷入局。
进入2018年,工行、中行两大国有银行也正式加入方兴未艾的 智能投顾 市场。
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迭代更新,再加上全民理财意识兴起带来的市场快速成长,智能投顾在银行、基金、证券和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中的应用逐步迈入实务阶段,开始真正为更多客户提供需求适配的资产配置建议和资产组合推荐服务。 中国银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刘敏在发布会上说。
某大型国有银行副行长表示,银行在这个时候推出智能投顾,一方面是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出发,对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完善和提升,另一方面是对银行科技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和具体落实。
相比人工投资顾问,智能投顾服务的使用门槛更低。
当前,门槛就是竞争力。 中行副行长刘强曾在发布会上直言。据了解,中行 中银慧投 的投资门槛为1万元。浦发银行 财智机器人 升级后降低了客户投顾服务的准入门槛,前月日均金融资产达到1000元即可体验专属的智能投顾服务。
三、现实与瓶颈
智能投顾在银行领域的应用还没有完全成熟,有待时间检验。 某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坦言。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客户的认可和接受。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逐渐被接受的过程,客户能不能真的放心把钱交给一台机器或者一套系统来管理,这个需要意识的转变和观念的培育。
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发展时间还较短、成熟度不够、市场波动性较高。因此客观来讲,当前的国内市场不能算是完全的有效市场,这不是人工智能技术能辨识和解决的问题。
同时,国内市场投资产品ETF数量较少,以主动管理为主,想更好地让产品与市场匹配,就需要对每只产品做好风格检验。比如,有的基金产品名称就是大盘类型的,但实际投资标的却是中小盘的,这种情况就增加了对投资标的分析难度。当然,随着市场的发展成熟,会逐步得到解决。
海外的智能投顾解决的是效率问题,降低成本。中国的智能投顾首先是 投顾 ,其次才是 智能投顾 。智能投顾的前提是买方投顾,只有先把投顾业务做好了,把投顾的数字化、自动化、闭环化做好了,自然就发展成了智能投顾。对智能投顾而言,顾大于投,大于智能。
买方投顾 最重要的商业模式,是其收入来自于客户,或者来自于客户的AUM(资产管理规模)的增加,而不是来自于手续费的增加。买方投顾是要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并且可交易、可跟踪、可评价的资产配置解决方案。在固收时代,赢者通吃,但是在浮动收益时代,投顾的价值就会显现出来。
中国智能投顾业务无法简单模仿美国同行,是因为中美两国之间的金融产品有很大差异性,在配置原则和配置算法上也会有很大不同,需要摸索自己的路。 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告诉记者。
中国智能投顾行业风起云涌,但智能投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模式,业界仍在不断探索。
真正的智能投顾应该是通过AI判断出每个用户的风险偏好和理财需求,为其定制出完全个性化的投资配置组合和管理方案。简言之,做到千人千面才是关键。
国内拥有成体量有价值的信息的公司很少,数据被BATJ等少数几家垄断,其组建了牢不可破的数据封闭体系。 一家长期与BAT合作的基金公司市场负责人对此感触颇深。
国信证券副总裁廖亚滨认为,智能投顾依赖数据、专家、技术等三个方面的有效结合,其瓶颈在于,其一是资料和数据是否具备高质量,其二是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能否代表专业性。若这两方面支撑不足,实际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四、监管分水岭
此次资管新规从前瞻性角度,区分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和资管业务两种情形,分别进行了规范。
一方面,非金融机构不得借助智能投资顾问超范围经营或变相开展资管业务。只有持牌的金融机构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规并没有对智能投顾的概念进行明确定义。
而现实情况是,截至目前,证监会尚没有下发任何一家智能投顾的牌照。证监会正在酝酿对此前的《证券投资顾问管理办法》做修订,预计很快会出相关的细则。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资管业务,应当报备模型主要参数及资产配置主要逻辑,明晰交易流程,强化留痕管理,避免算法同质化,因算法模型缺陷或信息系统异常引发羊群效应时,应当强制人工介入。
这是非常前瞻性的要求,这条要求,目前国内大部分智能投顾达不到。具体应该如何报备,还有待监管层出台相应的细则。 业内人士称。
监管规定如此严厉主要出于对AI理财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的担忧。
去年6月,银监会信托监督管理部主任邓智毅在陆家嘴论坛上,着重提到了智能投顾很可能强化羊群效应和市场共振,增强风险波动和顺周期性。
邓智毅称,金融机构运用智能化系统为客户提供程序标准化资产管理建议的同时,如果采用相似的风险指标和交易策略,那么很可能在市场上导致更多的统买统卖,重涨重跌,这种现象同频共振,也是一个系统性的风险。
此次资管新规,央行在答记者问中明确指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资管等业务,如果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风险提示不到位,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而且,算法同质化可能引发顺周期高频交易,加剧市场波动,算法的 黑箱属性 还可能使其成为规避监管的工具。
当资管类产品调仓不需要用户同意的时候,所有的用户都享受的是同一服务,因此算法同质化会导致市场的过度集中行为,会对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某智能投顾公司创始人认为,这其实对智能投顾的技术输出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I技术正在渗透资产管理的方方面面,未来人工智能与金融只会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刚兑被逐渐打破的过程中,过去不合理存在的固定收益被打破,理财市场回归到风险和收益匹配的经营环境,AI理财才会迎来真正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