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风口 金融和科技已经成为一体

金融
2018
04/12
05:13
薛洪言
分享
评论

面对风口 金融和科技已经成为一体_金融_电商之家

1

当前,互金行业内有个趋势愈发明显,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 

其实,这并非一个新现象。2013年之前,金融的是金融,科技的是科技,便属于常态,天经地义。2013年之后,互联网金融作为新业态崛起,互联网与金融、科技与金融的界限才开始模糊。 

边界不清,也就起了冲突。 

在、微信红包、线下扫码等互金拳头产品的体验冲击下,市场一度认为,互联网公司可能更擅长做金融。一个时期内,传统金融机构成了即将 被颠覆 、不知变通的古董,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新业态的代表,被寄予 厚望 。 

这个阶段,互金巨头自己也是摩拳擦掌,对于 颠覆者 的身份充满期待,而传统金融巨头,则一边在口头上 质疑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有效性,一边在行动上积极地转型、备战。 

双方的这种对立情绪,在第三方领域表现地尤为明显。在线下支付标准上,传统金融机构曾集体站台云闪付为代表的NFC技术,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则选择了扫码支付模式。 

这场支付模式之争,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监管办法的出台,伴随着央行对扫码付的正式表态,以银行业集体拥抱二维码为标志,神仙打架,终于不了了之。 

而传统金融机构与互金巨头之间的对立情绪,也在不知不觉中消解地无影无踪。双方开始握手言和,甚至把之前的剑拔弩张,衬托出了一种虚无感,好像从未发生过。 

这个拐点的出现,有两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2017年,BATJS与工农中建交强强联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合作、错位竞争,一系列成果相继落地,如百度金融与农业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AB贷、京东金融与工商银行在流量合作领域的小白卡、苏宁金融与交通银行在风控领域的欺诈风险合作等。 

二是各大巨头相继推出了科技输出解决方案,涵盖了金融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风控、智能、流量互通等核心环节,连接的合作伙伴均数以百计。比较有特色的,如蚂蚁金服的金融云解决方案、百度金融基于区块链的ABS解决方案、苏宁金融基于区块链的黑名单共享平台等。 

当互联网金融巨头重申科技定位,并力推科技赋能时,难免给人这样的感觉,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一切似乎回到了2013年之前。 

只是,常识告诉我们,历史进程从来是不可逆的,所有的似曾相识,只能是螺旋式上升。

2

机构层面,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更加注重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业务层面,科技渗透至业务的每个环节,金融与科技,早已没了界限。 

此时,界定金融与科技的界限,足以上升为一个哲学问题。 

以风控为例,从贷前阶段的客户进件开始,一直到逾期后的催收管理,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科技的参与。这么去看,风控究竟属于金融业务,还是属于科技范畴呢?

推而广之,若把一家金融机构肢解,除了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员构成外,不外乎是技术、系统和业务三个层面,而这三个层面,均有了科技化的备用选项。 

技术层面,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开始成为行业标配; 

系统层面,把系统放在云端成为可行的选择,微服架构下,可以方便地实现系统功能的定制化,弹性、高效; 

业务层面,客户引流、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智能客服、智能催收等科技选择一应俱全。 

当金融机构几乎有所的硬件、软件都有了科技化选项时,完全科技化的金融机构是否也可视作科技公司?对金融机构提供全套科技支撑的科技公司,是否也是金融机构呢? 

在我看来,某种程度上,做金融机构还是科技公司,更像一种名分上的区别。虽然互联网金融巨头定位为科技公司,但从未远离金融业务;而当金融机构发力时,唯有把自己活成一家科技公司才能成功。 

站在这个角度看互金巨头与传统银行的强强联合,就不再是金融与科技的联合,更像科技层面的优势互补。 

以苏宁金融与银行机构落地的两个区块链系统看,无论是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还是黑名单共享系统,都是相互合作的产物,谈不上是谁在赋能谁。 

以百度金融与农行的合作成果AB贷看,获客层面,利用百度的用户画像数据激活农行的用户;风控层面,实现互联网行为数据与金融数据的交叉验证、有效互补;渠道层面,则是线上线下融合。似乎也谈不上谁在赋能谁。 

同样,蚂蚁金服、腾讯、京东等与大行的合作过程中,基本都是追求客户、数据、技术、业务层面的互补,而非单方面输出或输入。 

可见,在业务层面,再去区分金融与科技,似乎意义不大。既如此,强调科技属性,自然也就成为互金巨头的一条出路,这条路,并未真正远离金融业务,也不是越来越窄。

3

向科技转型,优势并不天然在巨头那里。从产业史的例子看,不乏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的巨头,柯达是常常被提到的那个。 

金融科技的果子就在那里,能否吃得到,资源禀赋很重要,战略决策和实现路径同样重要。 

路有千条,关键要适合自己,以几大巨头的选择来看: 

蚂蚁金服、苏宁金融和京东金融等系巨头,在向金融科技转型过程中,一边加强科技投入,同时也在大力拓展业务场景; 

腾讯以微信支付为基石,作为一种行业基础设施,更强调对外连接,工具属性更强; 

百度则一定程度上ALLIN金融科技,更加突出科技属性和AI,试图通过AI赋能金融,探索一条差异化道路。 

站在市场与用户的角度,神仙打架只有一时福利,巨头之间的差异化发展才是长期福音。 

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刚刚起步,市场很大、很深,远未到狭路相逢的时候。此时,适合自己的路,都是坦途,所以,务必要走得很坚定。 

市场上不少机构却还在摇摆不定: 

一些机构把金融科技看作是门面和遮羞布,把正常的业务收入、流量收入都算成了科技收入,自我装点成一家科技公司,精于会计层面的小账,失了战略层面的大账。问题是,踏踏实实做业务,也挺好,并没什么好羞的; 

一些机构把科技当成了口号,需要的时候喊两句,私下里,对金融科技那一套不以为然,吝于投入; 

一些机构则自以为无力投入科技,觉得自己家底小,不能与巨头抗衡。岂不知,当业务与科技融为一体时,科技无处不在,科技投入很小也可以很有效,去做就好了; 

 

也可以理解,市场变化太快,这些 稳健 的机构想要等一等,风口明朗后,再去追一把。不过,互联网界近年来的风口大战也告诉我们,风口是先行者趟出来的,不是后来者追出来的。 

先行的勇敢者,走路带风,踏上风口,会得到市场的奖赏;而 稳健 的追赶者,追到的往往是同样追风口的资本与泡沫。 

全心投入VS摇摆不定,转型路上的差距,慢慢拉大。最初长得几乎一样的小伙伴,最终却迎来不同的结局。

4

强监管下,似乎所有问题,都是监管问题。所以,我们还要谈一谈监管。 

金融业务需要牌照,需要充足的资本金,要接受严格的监管;而科技业务,似乎不必考虑监管的问题。当一家互金巨头定位于科技公司时,是否也算一种监管套利呢? 

非也。 

当金融与科技融合在一起时,同吃一锅饭,便谁也逃不开。举个简单的例子,现金贷新规之后,引流方、资金方、风控方、平台方、催收方,需要共同承受监管的影响,并不存在谁是套利的一方。 

回到主题上来。当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结果上看,却是金融不离科技、科技驱动金融。 

很多时候,名义上的分开,是为了更好地在一起。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5月15日,国内比特币挖矿芯片制造商嘉楠耘智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金融
8月8日消息,据 商业纪事 微信公众号消息,正在和接触,计划以8000万美元投资轻松筹。公开资料显示,轻松筹于2017年年初完成28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后,近两年未有获得新融资。按照众安
金融
1月17日消息,2018年末,互联网 宝宝 类货币基金产品收益率迎来久违上涨,并成功重回 三时代 ,但好景不长,又出现大幅回落。据融360监测显示,上周(1月4日-10日)78只互联网 宝宝 产品的
金融
8月12日消息,据外媒报道,在线商店新增了 虚拟信用卡 的选项。页面显示,目前,Apple Card位列在信用卡和借记卡、、和融资选择之上,已成为用户为商品付款时的首选项。用户在Apple S
金融
2016年8月24日对于网贷行业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网贷行业乱象丛生,跑路欺诈等恶性事件不断发生。
金融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