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时期,网贷一度被认为是草根创业者的“摇篮”,甚至万元即可买一套交易系统,租个办公室打着P2P旗号就能上线的交易。
也正因为无门槛、粗放经营等弊病,行业风险不断暴露,网贷领域迎来监管不断加码,对股东背景和资本实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工信部等四部委下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为网贷机构经营划定合规红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网贷平台为完成合规要求硬性支出成本至少在数百万元至千万元不等。此外,部分平台业务转型难度加大,在当前平台经营规模受限的背景下,规模不大、实力较弱的平台越来越多选择主动退出。
存管成本为合规主要支出
新联在线COO(首席运营官)陈智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暂行办法》明确要求,网贷平台应选择银行机构进行资金存管。这也是当前多数平台主要的合规成本支出。此外,广州、深圳等地金融办出台的网贷备案指引中,都要求平台提交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备案法律意见书、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其他地区也效仿提出类似要求,这也是平台信息披露必需的投入;要获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还须进行灾备系统投入,也属于平台必不可少的支出。
其中,存管费用因平台规模、存管银行而异,普遍在百万元起步。律所、会计师事务所收费普遍在15-30万元不等,合计支出约40万元。综合上述几项,为满足合规要求的支出至少200-300万元。
借贷宝副总裁曾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今年的主要工作是合规整改和产品优化,因此工作成本更多体现在软件上。和前二者相比,公司在营销推广费用上的开支较少。在银行存管费用上,一是给公司员工支付薪酬开发软件;二是向银行支付接入费用。其中存管费用的可变部分是与交易笔数、金额挂钩的支付通道费用。“设计产品、开发软件需要IT精英,这些人才可不便宜。接入费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北京某网贷平台负责人则表示,该平台从筹备存管业务上线开始,人力投入加上存管费用合计超过千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存管方面投入达千万级的平台不在少数。一些业务规模较大的平台,如果按照交易笔数和费率计算,存管支出可能达到亿元,因此大型平台与银行间普遍有协议封顶价。
业务转型相当于“二次创业”
除此之外,一些支出尽管没有明文要求,但绝大多数平台会去做,例如加入行业协会以及参与行业曝光等,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平台经营必不可少的增信支出。
一位地方平台负责人表示,地方性的网贷协会不仅是自律组织,也是和监管部门沟通的重要桥梁。“想要在行业长远发展的平台,都会加入协会履行责任。”地方协会会费在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且平台普遍会加入多个行业协会,此外平台也非常希望加入国家级互金协会。北京某平台年报披露,其年度加入协会费用支出为70万元。
除日常的获客营销费用支出外,与一些行业垂直资讯平台、论坛都需开展合作,年度预算普遍在百万元左右。
一家大型平台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平台所有的支出成本都是必须的支出,没有选择性支出。
《暂行办法》还对平台借贷额度做出限制。北京一网贷平台业务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业务限额要求或许是许多平台不能承受之重。由于该平台早期就以小微商户和个人借贷为主要资产来源,因此满足限额要求相对比较容易。而对于过去一些以大额资产为主的平台,“除了玩猫腻,真要符合限额要求的话,要做大调整。从管理层招聘到团队搭建,再到风险模型的改造,基本相当于重新创业。毕竟大额非标业务和小额业务的风控逻辑和人力投入是截然不同的,但给平台留下的时间却不多了。”
统计上述各项支出,对于中型网贷平台来说,合规成本基本在300万元起步,多位业界人士对这一数字也表示认可,而其中还不包括人力成本、IT系统搭建和经营场所支出等。
在互金协会信息披露的平台中,有近1/4平台年营收不过千万元,这些成本将对平台经营造成巨大压力。
曾军表示,对于一些规模特别小的平台,上线银行存管成本不低、规模不经济,很可能选择退出。
捷越联合创始人兼捷越普惠总裁马天帅也表示,除存管等合规成本之外,越来越严格的监管政策下,不少小型平台无法实现合规转型和持续盈利。对留存平台来说,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运营效率,消耗合规成本;另一方面,有些平台也开始调整收益率,通过降息手段尽量做到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