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为进一步加大校园贷风险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7]26号,下称“26号文”)。
与 以往整治校园贷乱象的“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不同,26号文明确提出了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进入校园,强制网贷机构全面退出的原则,并要求各高校对学 生“正观念,补教育”,以维护和稳定校园秩序。与此同时,5月以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机构相继宣布重启校园业务,被视为“正规军”的 回归。
银行与网贷形成鲜明对比的这“一进一退”,让校园金融环境有望得到清理。但是,“正规军”的前景是否有如期待般乐观?校园贷的市场现状又如何?责令退出的网贷机构,是否应该“一刀切”?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对810名全国各地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走访多家银行和网贷机构、高校负责人和行业专家,以期更深入了解校园金融的未来。
一进一退
前述26号文规定,鼓励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能满足大学生融资需求的产品,并合理设置信贷额度与利率;同时明令网贷机构暂停新发校园网贷业务标的,并根据自身存量业务情况,制定明确的退出整改计划。其核心,就在于银行“稳进”和网贷“稳退”。
银行方面,已宣布启动校园业务的三家领头大型银行均以试点形式来推进与“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合作。产品设计上,工商银行与互联网消费金融服 务商分期乐合作推出了校园信用卡;中国银行与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则分别推出了小额、低息的“中银E贷·校园贷”和“金蜜蜂校园贷”。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落 地方式,三家银行均尽力表现出监管层所期望的低息和稳健。
而另一方面,网贷机构则将在一定期限内消化存量,并逐渐转型退出。
事实上,大部分网贷机构的退出决定均明显早于26号文的发布。盈灿咨询高级研究员张叶霞表示,自去年监管收紧后,便有不少网贷平台相继宣布退出校园业务。截 至2017年6月23日,全国共有59家网贷平台退出校园,其中37家平台选择关闭业务,22家平台选择转战其他业务,例如以年轻人为主的白领、蓝领消费 群体。
诺诺镑客创始人、名校贷 CEO曾庆辉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基于对监管风向、行业负面消息和平台升级等因素的考虑,名校贷今年4月便宣布于7月1日起暂停新增校园贷业务,并 运用近年来积累的大量校园客户数据进军新生的蓝领、白领市场。此外,名校贷还将借助其反欺诈业务经验建立“名校贷公益平台”,帮助学生群体辨别和防范欺诈 行为。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 究所所长黄震表示,监管机构除了要督促各网贷机构有序消化存量、稳健退出之外,还需额外关注部分不规范的现金贷平台,引导其度过风险缓释期,避免因资金链 断裂而引发刚性兑付等群体事件。并且,网贷机构也应谨防借款端违约风险的攀升,防止少数学生因看到监管对网贷机构的禁令,而认为可逃避还款的投机行为。
细分“万亿级蛋糕”
清理校园金融环境后,“正规军”又将迎来怎样的市场机遇?传说中校园金融的“万亿级蛋糕”是否真的存在?
记者在对810名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近五成受访学生表示从未使用过银行借记卡以外的金融服务。这充分表明了未来校园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根据张叶霞估算,若将学生在旅游、培训、创业、出国等诸多方面的潜在融资需求计算在内,未来市场容量达到万亿级,应该不在话下。
但多位受访专家均认为,以银行稳健、严谨的经营态度,短期内学生的潜在需求不会被充分挖掘,此刻畅谈“万亿级蛋糕”为时过早。
曾庆辉也指出,据名校贷数据估算,目前有切实信贷需求的学生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0%—30%,即市场规模短期内应为千亿级,长期上可达万亿级。
那么,万亿级市场的具体需求何在?痛点何在?
前述问卷显示,学生借款主要用于几大方面:日常生活开销(38%)、3C产品(25%)、学习资料(22%)、奢侈品(4%)和电竞游戏(3%),以及其他(8%)。可见除满足日常生活和电子产品、学习资料等刚性需求外,因刚性需求已占到金融需求的15%左右。
张叶霞分析,之前的校园贷还大多停留在电子产品等普通消费品购买上,银行机构可更多注重电子产品之外的未来肥沃“麦田”。
问卷还显示,对于如何还款这一焦点问题,约45%的受访学生表示需要父母帮助,其余则认为可通过兼职打工或奖学金等方式还款。但多位受访高校教师表示,学生对于可打工还款的想法还过于乐观,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还款源仍为父母。
“奖学金或打工若能覆盖其消费,学生也就不会借款了。”四川地区一所重点大学学生部副部长向记者说到。
此外,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银行小额度信用卡(50%)和电商分期服务(31%)仍是受访学生的主流选择。生于互联网时代的95后、00后群体,一方面乐于接 受电商巨头所提供的分期消费,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金融机构有着较高的认可。预计在网贷机构全面退出后,未来合规化的校园贷市场将被银行和互联网电商所瓜分。
留给“正规军”的四大挑战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即便是业务成熟、风控稳健的商业银行,在校园贷这块试验田上也不容乐观。
首先,学生是高风险群体,且属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盲区。
中国科技金融法律研究协会副会长邓建鹏认为,当代大学生是矛盾的结合体,具备消费欲望强且无稳定收入的特点,容易冲动消费、攀比消费。
并且,学生群体金融常识的匮乏和依赖心态又使其在借贷时无法充分考虑风险与后果,常认为借款最终可由学校、家长兜底。部分受访专家指出,近年来远高于行业均值的助学贷款不良率,便是例证之一。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守信意识、有效实现风控,将是“正规军”的首要挑战。
其次,高校对“正规军”的欢迎程度远不如预期。
记者发现,部分高校在先后历经了21世纪初的校园信用卡逾期风波和近两年的校园网贷乱象后,即便是对银行也持有戒心甚至抵触态度。
西南地区某商业银行省分行个金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各高校合作推广校园贷时就遭遇到各种阻碍。一些高校甚至提出,除非有教育部门发文指导,否则学校会将一切金融机构拒之门外。早期,其所在银行的校园贷业务就因校方不配合而被迫暂停。
前述学生部副部长分析,校方的谨慎态度原因有三:一是此前被网贷机构“坑”怕了,至今心有余悸;二是商业银行要求高校提供学生基本信息以便其开展业务,其中涉及学生隐私信息,校方断不能贸然合作;三是校方通常在申请贷款是否须充分告知家长的问题上,与银行存在分歧。
“以前是学生乱刷信用卡后还不上,老师帮着还了不少;现在是学生私自借了网贷,辅导员也跟着收到威胁短信。” 前述学生部副部长无奈地说。
再者,银行在开展校园贷的商业可持续性上,前景不明。
据悉,目前建设银行与中国银行的校园贷款年利率均低于6%,而网贷机构同类别产品的年利率却高达10%以上。“以五点多的利率开展小额零售贷款,风险拨备都覆盖不了,更别谈盈利了。”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说到。
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王磊坦言,该行广东分行于2015年便开始扎根校园,两年来主动承担全面落实普惠金融的大行责任,探索校园金融,但目前仍是重责任而非重盈利。
记者发现部分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对总行所设计的产品和风控模式存在质疑,导致产品在当地落地受阻。“总行不用考核业绩,分支行员工顶着业绩指标,自然对风险高、收益小的长尾端业务缺乏动力。做校园贷并不比‘三农’和小微业务容易。”前述资深人士称。
此外,部分受访专家对银行在校园内的渗透程度表示怀疑。
曾庆辉分析,虽然银行利率远低于网贷、小贷平台,但其准入门槛较高,短、中期内可能将只覆盖以“985”和“211”高校为代表的名校学生,而数量庞大的二三本、专科高职院校或长期空白。
“正野”结合?
那么,银行该如何面对重重挑战?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认为,银行应认清自己此时进军校园的三层含义:一是承担社会责任,响应监管号召,为校园金融“开正门、堵偏门”;二是开展校园普惠金融业务,为从前被忽略的长尾端学生群体提供服务;三是从未来出发,为银行培养大量的潜在优质客户。
王磊进一步建议,一方面,银行要端正经营理念,着眼于未来客户的梯度培养,为大中小学生进行财商教育并普及金融知识,不可将其视为高利润客户群;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地深耕细作。
对此,建设银行已有相对成熟的先期案例。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早在2015年便入驻高校,以校园银行的让利模式向高校师生提供支付结算、手机银行等便捷服务, 并利用自身资源向合作高校的学生提供金融知识培训和金融实践、实习项目。截至2017年6月,该省分行已与全省101家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建成校园银行 53家,培训学生4万余人。最终在两年多的积累后,于今年5月宣布全面启动“金蜜蜂校园贷”项目。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管委会副主任胡高评价称,建行的这一系列举措,既加深了银行与校方、学生的相互了解,也提升了师生对银行的认可度,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风险防范和守信意识,“基础打得很牢固”。
此外,多位专家还建议,银行可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开展校园业务。
黄 震认为,无论是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还是优质、合规的网贷机构,均可以成为银行拥抱的对象。邓建鹏表示,这两类机构要么掌握着大量90后、00后 群体的消费数据、行为数据;要么具备庞大的客户流量和创新风控模式,均为银行所缺。“银行的资金实力、稳健的经营模式如果与互联网金融的数据优势、风控创 新相结合,则可能成为发展校园贷的一条捷径”。
黄震进一步认为,银行还应重点服务于学生在求职、培训、参加校外活动乃至创业等能实现自我增值的融资需求,而非一昧满足其过剩的消费欲望,“培养未来客户群的同时,更好的引导消费方向”。
建议两大部门“双牵头”
对于监管方面,受访者提出了多项建议。
黄震表示,监管应从三方面入手:
其一,加快完善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空白区域,将十八岁以上的学生群体也纳入到征信体系之中,确保大学生的信用信息既能体现其价值又能约束其行为。
其二,金融监管部门与教育部门应建立起双牵头的监管机制,以便从监管和行政层面给予商业银行与学校更多的指导。同时,在电商消费分期、保险、股权投资、创业 基金不断涌入校园的今天,相关部门还须尽快建立起混业监管的协调机制,确保校园金融市场的规范、干净,避免裸贷、高利贷等恶性危害现象再生。
其三,教育部门应将金融常识和守信意识的培养纳入中学通识教育之中,做到“防风险、守信用”从娃娃抓起。
董希淼则认为,既然校园贷属于普惠金融范畴,那么央行和银监会应考虑给予开展校园贷业务的银行一定的政策优惠,以贴息、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等措施来提高商业银行积极性。
并且,学校和家长需改变固有观念,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信贷产品,而不能只是压抑学生需求、抵制正规金融机构的进入。“此前的乱象已充分告诫我们,正门被堵则偏门一定会被撞开。”董希淼说。
曾庆辉则建议,监管机构应充分警惕在网贷机构退出、银行业务全面落地的真空期间,私人贷款、高利贷等再次投机入驻校园,构成进一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