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套现:互联网深海区的隐秘生意

金融
2016
06/28
01:30
电商报
分享
评论

\

真实的互联网世界,远比我们从媒体中看到的更加广大。在绝大多数人的视野之外,中文互联网世界存在着诸多隐秘,如同海洋中的深海区一样未知。只不过,在这个世界中区分层级的指标并不是温度与盐度,而是金钱与法律。本文提到的花呗套现,只是互联网深海区的一个剪影。

隐秘而暴利的生意

「老板在吗?不好意思,我刚刚不小心拍错了,这个学习卡我不想买了,可以帮我退款吗?」

「可以的,亲。」

「麻烦你把款退到我的支付宝吧,我这边马上确认收货。」

「好的。您的订单号是xxx,确定是这单不要了对吧?」

「是的。」

「好的亲,那扣除费用,退还您900元,对吗?」

「对的,我的支付宝账号是xxx。」

「好的请稍等,马上给您安排退款。」

上面这段看似平常的淘宝交易对话,其实一度是淘宝官方重点防范的对象。

在这样的对话模型中,很可能隐藏着一个要从花呗套现的买家,和一个提供套现服务的卖家。他们通过学习卡、会员卡这样的虚拟商品进行交易,买家用蚂蚁花呗付款,然后双方配合,将早已演练好的对话模型在阿里旺旺中复制粘贴一番——这是为了向淘宝官方留下证据,证明整个交易是双方协商的结果,以避免纠纷。演完这出戏,卖家会如约给买家的支付宝汇款,对话中所谈到的「扣除费用」,其实就是套现收取的手续费。一般来说,花呗套现千元以上,手续费是10%。上述对话中买家确认退款900元,说明他刚刚用花呗消费了1000元,并向卖家支付了100元的手续费。

从本质上看,花呗套现和传统的信用卡套现并无二致,都是用虚假的交易将信用消费中不可提现的额度转换为现金。但是,由于交易环境的纯网络化,花呗套现展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特征。从业者自己建设网站,做SEO提高搜索排名,做微信公众号,找媒体发软文,找QQ群做推广,时不时还需要应对黑客和职业骗子。整体来看,他们被迫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而与此相对,这个行业也比过去更加暴利。在这个既传统又新兴的行当里,年收入在六位数以上的只是及格,成规模的套现团队,日流水就可以达到千万。

京东白条,套现的练兵场

蚂蚁花呗于2014年底开始公测,在2015年4月正式上线。作为蚂蚁金服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花呗可以理解为是一张用于网络购物的虚拟信用卡,用户通过积累信用,可以不断提升消费额度,先购物,后付款。2015年双十一,有6048万笔交易是用花呗支付完成,渗透率达到了支付宝整体交易的8.5%。

最早的一批花呗套现从业者,在花呗开始公测的阶段就已经下海。他们这份敏锐的嗅觉,大多来自于京东白条套现的实操经验。京东白条比花呗早上线大约10个月,这10个月的时间,是早期套现团队的练兵期。

在京东套现并不是一桩好做的生意。京东的商品多数是京东自营,所以套现的交易是真实产生的,套现成本也因此变得很高。通常的流程是,客户用京东白条购买商品,收货地址由套现团队提供,套现团队确认收货之后,扣除手续费完成转账。

这种交易模式有诸多不便。首先,交易时间很长,因为有1-2天的物流运输时间。另外,交易完成后,商品还压在套现团队手中,他们必须再通过渠道将商品二次销售,能不能将二手商品买出高价,决定了他们的收益。正因为这种商业模型对二次销售的渠道要求很高,京东白条套现的手续费也远高于花呗套现。正常情况下,京东白条套现的手续费在15%-20%之间。

此外,京东白条套现还有一个弱点,那就是站在客户角度看,他们受骗机率更高。如果商家收货后就此消失,他们几乎无法维权,所以京东白条的套现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后来,有人将淘宝的交易担保引入到京东白条套现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交易双方的信任问题。最常见的方法是,客户在京东购物,产生物流编号,马上到淘宝旗下的二手交易平台闲鱼发布二手商品,正常标价、写上物流编号。套现团队在第一时间拍下商品,等货到后,在闲鱼上确认收货,完成交易。这种方式巧妙地让淘宝成为了套现交易的第三方担保,而京东与阿里这两家势如水火的企业,也用这样的方式在互联网深海区握手言和。

花呗,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面对繁琐的京东白条套现,花呗的出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淘宝人人可以开店,换而言之,每个人在理论上都可以开一个店铺进行花呗套现,而且淘宝可以销售不产生物流的虚拟商品,交易几乎实时完成,这也就不再要求从业者有二次销售的渠道能力。套现的从业门槛在瞬间降到了最低,市场也红火起来。

迄今为止,花呗套现发展了约一年多的时间,但无论是手续费还是交易模型,都已经完成了数次的迭代。最初,花呗套现的手续费只有4%,而经过几次洗牌,现在的手续费稳定在10%-15%之间。至于交易模型,最初的形态是双方QQ沟通,淘宝拍下商品,卖家扣除手续费打款,买家确认收货。这个模式虽然高效,但漏洞百出,卖家可能会遭遇职业骗子的敲诈,买家的财产安全也很难被保证。因而时至今日,更常见的模式是商品正常交易,用户在收货之后申请退货退款,整个流程在淘宝官方的全程监控中完成,如此,交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淘宝并非对花呗套现的行为毫无作为。2015年7月,日益猖獗的花呗套现迫使淘宝进行了一次大洗牌。淘宝开始限制假聊天的对话模型,并查封了一大批退换货频率极高的可疑店铺。「黑色七月」引发的后果是,套现的风险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市场供不应求。套现的手续费因此暴涨,最高一度达到20%,但套现行为并没有因此杜绝。

文字的假聊被封锁之后,买卖双方改为用图片进行交流,后来,日益演变到了退货退款的模式。为了降低退换货在整体交易中所占的比例,套现团队可以伪造大量的真实交易进行冲抵,平台方很难识别。此时,花呗套现已经基本结束了各自为战的野蛮生长期,逐渐走向团队化经营。销售、推广、中介、客服、店铺运营以及资本提供方的职能逐渐清晰,步步形成链条。

两股势力:黑客与职业骗子

除了平台的监管之外,还有一些外力迫使花呗套现团队不断聚拢。

第一股势力是黑客。相比于套现团队,黑客的技术优势几近碾压。黑客会黑掉搜索排名更靠前的花呗套现网站,以此索取一笔费用。另外还有一些时候,黑客是受同行指使而来,解封网站的条件是要在网站留下指定的QQ账号,借鸡生蛋,强制性地进行合作。这种攻击造成的后果,轻则损失数日业务,重则网站直接掉出搜索结果前排,因此,为了建立更强大的技术壁垒,花呗套现从业者不得不团结起来。

第二股势力是职业骗子。影响花呗套现的骗子有两类,一类面向消费者,伪装自己可以进行套现服务,在用户付款后人间蒸发;另一类骗子直接面向套现团队,他们伪装成消费者,在套现后以投诉店铺相威胁进行敲诈。这两类骗子在搅乱套现市场的同时,其实令行业走向了某种意义上的规范化,为了维持本就很可怜的信任度和自我安全,套现团队必须想出更多办法,这就促使他们不断变化。

寄生经济样本

就在2015年7月淘宝集中打击套现活动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深入影响套现行业的事件,那就是花呗在这时走出了阿里系的围墙,逐步接入了大众点评、唯品会、聚美优品等40多家电商平台。自此,蚂蚁花呗成为了既有肥沃的自留地,同时又支持跨平台消费的多面体。而花呗套现就如同吸附在大鱼身下的小鱼,随着花呗漂洋过海,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团购、消费券,每一样支持花呗支付的商品都可以进行套现。如果说早期的花呗套现,只是被折下来插入水中的鲜花,那现在的它,已经长出了茂盛的根系,在泥土中越扎越深了。

花呗套现于我看来,是一个典型的寄生经济样本。他们依附于庞大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随着后者的发展而发展。与此同时,他们也会产生一股反作用力,作用于平台。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花呗的产品普及过程中,套现团队的推广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用互联网深海区的方式,渗透到官方营销活动所不能到达的地方,挖掘了一批可观的用户。

花呗套现,究竟是不是一种恶?

讨论花呗套现,很考验是非观。因为从利害的角度考量,它的危害很不明显。被套现的钱终究是会由用户还给平台的,平台在经济上似乎并未受损,更何况,蚂蚁金服是一个估值600亿美元的庞然大物,从它手中攫取一点利益,偶尔挑战一下它的规则,人们说不定会有恶作剧般的快感。就好像一些花呗套现从业者认为的那样,他们自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一种服务的提供者,「至少比诈骗强得多吧。」

可是,我写到这里想到日本作家宫部美雪在90年代初写过一部推理小说,名为《火车》。这个题目指的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火车,而是佛教传说中载着恶人前往地狱的火焰之车。小说中,女主人公新城乔子就是因为最起码的信用问题,最终负债变成一个天文数字,不得不冒用他人身份终生逃亡。虽是小说,但它展现了信用消费提现到极致的状态,那就是人会面对整个国家机器的追捕,这几乎可以把每一个人逼上绝路。而如果提现行为在整个社会中蔚然成风,那么经济泡沫就会越鼓越大,泡沫炸裂的那一刻,溅伤的会是所有人。

于小于大,这都很值得警惕。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花呗 互联网 生意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待收10亿元左右的小规模平台成为售卖主体,“底价+备案对赌”的交易模式也成为此类交易的显著特征
金融
今年的双十一,其实透露出很多的不寻常。10月底爆发的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商之间双十一商标大战,引发人们对“双十一到底属于谁”的大讨论。姑且不论谁对谁错,双十一不是一个人、一个公司的双十一,而是属于全行业的节日,是所有网民的购物狂欢节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金融
除了被迫退出的汽车金融玩家,还有一批是主动退出。
金融
此前,余额宝、活期通等互联网企业联合基金公司推出的产品前期增速都相当迅猛,不到一个月时间便轻松突破百亿,如今多已是千亿规模。比较之下,此前被业界抱有期望的银行系“宝宝”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仅有一只“宝宝”规模破百亿。
金融
互金平台吸引“羊毛党”资金渡过流标难关的想法,其实也是权益之计。
金融

相关推荐

1
3